生活:与父母和解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出生在现在的家庭吗?很多人会不愿意。《史圣》的主人公拓实也这样认为。
《泰晤士报》是东野圭吾的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没有太多的推理,而是更多的情节和出身家庭的讨论。这也是最温暖的地方。
在故事中,史圣回到了他父亲拓实的青年时代。因为拓实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自暴自弃,常常把很多责任放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
有类似经历的朱梅,对父母的态度却不一样。她的母亲杀了她的父亲,并在监狱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一度自暴自弃,准备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后来,她选择原谅母亲,和母亲一起经营了一家小酒吧。她说,“没什么好原谅的。母亲和女儿,我们还能做什么?既然对方不好意思,你就不用想了。”
有时候,他妈妈是格雷戈里综合征的基因携带者,有时候患病的可能性很大,很有可能活不过20岁。他的父亲拓实和母亲想了很久,最后决定生下史圣。后来,史圣住院,享年17岁,生命垂危。他的母亲总是担心史圣会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但当他旅行到拓实的青年时代,他多次告诉拓实,他觉得自己还活着,他很庆幸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
看到拓实对父母抛弃的东西深表关切,史圣说了一句特别感人的话——
这和韩寒电影《乘风破浪》里的故事是一样的。阿郎和他的父亲关系不好,但是有一天,他进入了他父亲的青年时代。他和父亲一起经历了很多,他重新认识了父亲。后来,他开始了解和理解他的父亲。
真的很羡慕小说和电影的主角,可以穿越时空体验父母不同的人生阶段。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我和父亲因为工作的选择吵了无数次架,后来两人的亲密度一落千丈。我甚至需要鼓起勇气给他打电话,因为我永远忘不了他生气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你好不听话,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
直到几天前,《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结束的时候,杜江说了一句深深打动我的话。他说自己很幸运,记录下了这些和孩子的亲密时光,孩子们以后也能看到。他的父亲非常严格。如果他能看父亲小时候和他相处的视频,他也许能理解父亲做的很多事情。
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爸爸经常带我和哥哥一起玩,教我们跑步,带我们爬山。很多人不知道VCD的时候,我们家就已经买了,还装了麦克风。我父母经常带我们去家里唱歌。我爸妈也会每天早上给我们放音乐,起床。说起来,我现在对音乐、写作、户外运动的兴趣,可能都来自于小时候父亲的刻意培养。
那应该是最幸福的时候。后来和父亲的回忆很少,几乎只有你要好好学习之类的。就算一起出去玩,也不是真的聊的很好。除了高考,我压力大到跑回家。爸爸没有怪我。他讲述了许多关于他过去的故事。我很感动。这是我第一次听他提起这么详细的往事。我的父母带我去爬山。我还记得在山顶大喊。那时候真的很温暖。
我经常想,有一天,我可以和父亲一起散步,互相聊聊最近的事情,而不是在电话里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这个角色真的很特殊,很多时候他们要承担很严厉的“罪名”。而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有时候我在想,下一次能不能看到父亲特别的好,是在他和孙女一起玩的时候。想到这里,突然觉得很无奈。因为那样他就老了。
想到这里,真的不忍心关心任何事情。
是的,我们不能改变命运发给我们的牌。我们只能努力打好这张牌。为什么不试着坐下来和父母心平气和的谈一谈,哪怕不说话,静静的坐着,互相陪伴。
尽量和父母和解,多聊聊自己的生活,发生的事情。时光飞逝,不要等到老了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