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关于尊重与自尊:日本艺术电影《成沙的味道》赏析。

简介:日本艺术影院出品的《成沙的味道》于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上映。本片继承了日本艺术电影唯美、简约、悠扬、舒缓的风格。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尊重和自尊,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文/彭

在长满樱花树的街道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家通罗烧的小店。店主叫森太郎,是个中年人。为了谋生和偿还主人的贷款,他每天都在这里卖铜锣烧。顾客不多,他也勉强能管。他对生活有点迷茫和沮丧。对他来说,这份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往前走,只是机械地运转着身体。

樱花盛开的某一天,一位76岁名叫德江的老奶奶来到店里,说想在这家小小的铜锣烧店里打工。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森太郎自然拒绝了她,但临走时,森太郎送给她一个自己制作的铜锣烧。过了几天,德江奶奶再次来到店里,希望森太郎能雇佣她到店里工作。这一次,森太郎再次拒绝了她。临走时她告诉森太郎,他做的铜锣烧皮还不错,但是豆沙馅的味道还是有欠缺。另外,她留下了一盒自己做的豆沙馅。过了一段时间,德江奶奶再次来到铜锣烧店。这次森太郎在店里主动找德江奶奶帮忙,因为他之前吃过德江奶奶做的豆沙馅,尝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美味。于是,德江奶奶开始在店里帮忙。随着通罗烧口味的提升,顾客的增多,森太郎的生活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快乐。

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没有顾客去店里买铜锣。因为大家渐渐发现,德江奶奶得了麻风病,虽然已经痊愈,但是因为后遗症,手腕弯曲变形,留下了可怕的疤痕。主人为此逼迫森太郎辞退德江奶奶。内心挣扎中,森太郎不得不离开德江奶奶。这段经历也让森太郎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故事的大纲大致是这样的。导演河濑直美借助一位患过麻风病的老妇人的痛苦经历,揭示了潜伏在社会中的歧视和冷酷。当然,这部电影不仅让人们注意到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它还提醒我们更多种类的歧视:或是因为传染病,或是因为家庭背景,或是因为后天犯下的错误...总之,歧视一直像顽疾一样潜伏在社会中。有时候,我们也成为这种歧视的无情实施者。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都有一些不足(比如出身、长相、健康、天赋等。),而这样的不足就成了引起他人歧视的火种。很多时候,当我们歧视别人的缺陷时,别人也在歧视我们的缺陷。所以说极端一点,我们都被歧视。一部电影不会彻底改变沉积在社会结构中的歧视,但它提醒我们,在可能施加歧视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所遭受的歧视,互相照顾,尽力给予被歧视者尊重和温暖。影片中,一个女孩在翻看一本关于麻风病人的绘本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也想生活在一个阳光的社会”。其实不仅仅是麻风病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阳光的社会,而这样的阳光社会需要每个人积极创造。

让被歧视的人得到尊重和同情,似乎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她想告诉我们,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真正的尊重。片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德江奶奶第一次在店里用红豆做豆沙馅。她像一群孩子或小精灵一样,小心翼翼地慢慢洗、煮、沾着蜂蜜的红豆。森太郎焦急地说:“这太麻烦了。”。但是,德江奶奶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节奏。她回答:“是的,因为我想热情地对待他们。”森太郎马上问:“招待顾客?”德江奶奶回答:“那是对红豆的热情款待,红豆是好不容易才从地里长出来的。”用红豆做豆瓣酱的过程,对德江奶奶来说,已经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是一种待客和馈赠。从她专注的眼神和娴熟恭敬的动作中,我感受到了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哲学态度。我觉得现在依然认真积极对待生活的人,真的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不管他们过去受过什么样的痛苦。一个人的自尊和自立,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樱花”的形象,那么美好,那么华丽。

如何评价一个艺术电影院?我觉得一部好的艺术电影,不在于故事内容的新颖,也不在于拍摄手法的独特,而在于是否具有“洗礼精神”的作用。一个好的艺术影院,让我们的心干净无尘,仿佛在清澈的尼莲禅河中洗过一样。就像世界瞬间发生了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新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从精神洗礼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艺术电影。这部电影也继承了艺术电影唯美、简约、悠扬、舒缓的风格。当然,除了樱花、电车、铁路岔道的警报声,还有什么美好的意象呢?请你自己去找。

?美味的铜锣。你想要一块吗?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