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是一部观众分歧很大的电影。喜欢就会很喜欢,甚至觉得看哭了有诗意就好;不喜欢的话可能会受不了或者直接去睡觉,骂你无聊,困,没意思等等。
说实话,第一次看路边野餐的时候有些东西不太懂,所以准备了两把刷子。不是假装,而是因为在我心里,它值两把甚至三把刷子。
同类型电影票房口碑好却遭遇滑铁卢的情况近年来在国内并不少见。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正因为如此,有电影人在知乎上发起了看《路边野餐》的行动,策划了票房过千万的《路边野餐》的营销方案。(在国产电影往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当下,这部诚意之作只要求几千万票房就能完成。伯顿有一种悲伤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可能如箭穿心,钢铁之琴,心脏迷宫,一把勺子,失踪,闯入者等等,但我还是要安利。因为他值得被安利!
路边野餐:寻找更好的告别。
好电影真的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不需要太大的明星,不需要太炫的技巧。比如去年的年度良心作品《心迷宫》,成本只有200万左右,却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口碑,票房破千万。再比如《一个勺子》,好评如潮,拿了奖,拍摄成本低得可怜。
这部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路边野餐,也很经济(据说成本不到百万,甚至几十万),很简单,很草根,但是很有感情,很现实,很有诗意。和《心之迷宫》《勺子》一样,也是一部走心之作,或将成为2016中国电影的口碑责任。
《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当麦的地方,它位于贵州凯里和镇远之间。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陈升,一个边疆的医生,一个爱唱诗的歌手。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陈升踏上了寻找之路:寻找被弟弟“丢失”的外甥薇薇。此行,他还肩负着一项神圣的使命——帮助这位为爱孤独一生的老医生,为他失散已久的老情人带去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盘磁带。
在路上,陈升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即将经历的,逐渐展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的时空画卷。
陈升很执着,甚至有些偏执。为了找到哥哥的儿子薇薇,他愿意尽一切努力完成母亲的遗愿。为了实现医生老人的嘱托,他不惜跋山涉水,无所畏惧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过去被揭露了。对过去的回忆,加上他真实的脚步,甚至还穿插着他对未来的感知,就形成了这次路边野餐。
在这首诗的朗诵中,在歌曲《小贝壳》、《小茉莉花》和片尾曲《告别》被反复吟唱的过程中,在诗意的镜头语言的掩盖下,在一个个长镜头的捕捉和描写中,陈升触景生情,见物思人,描绘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观众的思想逐渐融入其中,感受陈升的痛苦和欢乐,体验陈升的生与死。这是对伤痕的修复,是对现实的调查,是对未来的违背,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而这一切,都诞生于“搜索”。
《路边野餐》在贵州当麦拍摄,自始至终长镜头的运用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称赞为“伟大的长镜头”。其中,42分钟的长镜头还实现了水路无缝自由切换。
关于长镜头的使用有很多说法。比如一个长镜头拍了三次,第一次用的是原镜头;因为长镜头用的机器一次只能拍30分钟。所以到了第30分钟,所有的演员、道具、布景都静止了,完好无损。机器准备好了,继续长镜头。为什么要用长镜头?显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个人认为这只是导演在创作时想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长镜头展示,以陈升为聚焦点的周边地区也一同呈现,远近、虚实,与剧情编织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立体时空相得益彰。
长镜头的使用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示陈升“寻找”的每一个细节。随着陈升不同步伐的颠簸和转折,观众瞬间沉浸在山川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存在感。
在这组长镜头中,贵州的青山、绿草、碧水、雾霭、湿气、风土人情、人文甚至琐碎的生活,都用诗意的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与陈升的回忆、寻找、探索、告别遥相呼应,从而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导演的个性也呼之欲出。
拍摄时,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索平行交织在现实生活中,使陈升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更加真实和丰富。比如在回忆与亡妻的美好时光时,画面在他与当麦地区一家理发店里的一个女人(那个女人长得和前妻一模一样)的偶遇和偶遇之间切换。对发廊老板娘简单的语言,真实的感情,甚至一些不恰当的肢体语言,其实都是陈升对亡妻的思念。他看着正在求学路上的薇薇,不禁想到要找到那个在路上帮助过他的家伙,也叫薇薇。而且,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寻找韦唯的未来中,陈升已经彻底告别了过去(混黑社会,进监狱,管理赌场,普通工人.....).他的未来是怎样的,按照朋友的建议,把医疗诊所定下来,好好经营?!
《路边野餐》中有一首很有象征意义的歌,就是片尾的主题曲《告别》,反复吟唱,时而朦胧,时而清晰。我不能理解毕赣导演是怎么想的,但是根据主角陈升的人生经历和我对很多剧情的大致理解,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向往,一种向往。在寻求的旅途上,告别过去,告别自己,告别现实:你的属于你,我的属于我;原来的属于原来,未来的属于未来。
《路边野餐》也是一部在国内外获奖口碑很高的电影。这些奖项既是对《路边野餐》的认可,也是对青年导演毕赣的肯定,更是对文艺片的鼓励。特此接受安利这部电影,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能看到,口碑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