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更亮的夏日》是中国电影第1号的史诗巨作?
昨晚又看了一遍《更亮的夏日》,这是近四个小时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几乎是无法忍受的——总之,每当画面映入我的眼帘,我就觉得很肃穆,不像是在看电影,更像是一场严肃的研讨会。
这是一部根据台北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20世纪60年代初,杨德昌学校夜校初二男生毛武,因女友移情别恋,在牯岭大街将女友刺死。当时震惊了台湾省社会,也给杨德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年杨德昌14岁...
后来,毛武的一个同级同学从牯岭街走了出来。杨德昌正在美国学习计算机并获得硕士学位。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我转行做了电影。在1991中,杨把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银幕。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掺杂了导演在过去中学时代的真实成长经历和时代的苦闷体验,所以影片中交织了比以往作品更复杂的情感关系。在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中,很少有如此庞大的制作结构。尤其是对时代现实细节的雕琢,处处透露出创作者对自身成长经历的虔诚情怀。此外,在保持他一贯的自省风格的同时,这部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充满了一种带着一点温暖的特殊感觉,尽管这种感觉是克制的...
在遇到小明(杨静怡饰)之前,小思(张震饰)是一个典型的男孩,是父母的希望,是哥哥姐姐的骄傲(家里人都期望他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提高全家的社会地位)。他有个朋友自称“猫王(黄七赞)”,喜欢摇滚乐。虽然会去树林里看人幽会,但过着和周围很多在“小公园”里的年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爱上小明后,小思陷入了无底的深渊,开始被各种外力牵着鼻子走。新仰慕者Honey(林鸿铭饰)突然离世,父亲一直以来备受尊重的自尊心和精神受到一次事件的严重伤害。再加上一而再、再而三欺骗和玩弄感情的小明被“识破”,而血气方刚、道德感极强的小思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刀终结事件的根源。但小思不知道的是,在他眼里,根源只是这个食物链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很多电影杀人。只有在杨德昌的电影里,这不是谋杀,而是整个世界的崩溃。他想让你无助地看着。他用两个多小时创造的世界,就毁在少年捅的那一刀里。
近四个小时的专题片,50年代的台北,14岁的张震,还有力气很大的杨德昌的群像,在编年史中成长,在黑暗中闪现。回头看,青春的轨迹依然清晰,深深地嵌在表面,但那种鲜明和深刻,是根本不允许人再走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悲伤和伟大。卑微的人弯腰听风雷。勇敢纯洁的人,向天问身问理想,从内而升或降。浪漫的英雄主义悲剧到了极点。
如果青春是一场梦,那么我希望我永远不要醒来。
当小思在昏暗的路灯下,在牯岭街的拐角处,突然刺向小明的腹部时,他的青春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女孩不声不响地滑了一跤,倒在血泊中,少年却试图扶起她,唤醒她,就像他唤醒了曾经不成熟而固执的信念,世界正朝着生命之初就确定的方向前进。
“我就像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不会改变。”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选择与这个世界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