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乾隆大师的火器真的完全打不过“断头台”吗?

想起国产大片《断头台》,乾隆年间的秘密行动组织“断头台”,虽然拥有能把人的脑袋拍出十步之外的秘密武器,但却被海都率领的火枪队和炮兵击毙,不留一人,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现在火器欺负几个带刀的特工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乾隆时期火器真的那么厉害吗?电影里,清军的火枪队从一开始就是气势如虹。在清剿断头台小队的场景中,火枪队占领高地,连续开了几枪,击毙了试图逃跑的特工。电影里枪托到肩膀,发射的时候有一种“三剑客”的风格,很酷。事实上,当时清军并没有这么好的武器,他们仍然使用“霰弹枪”。

“霰弹枪”这个词现在只存在于成语“霰弹枪换大炮”中,这不是一个好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力量小,只能打鸟”,但“鸟”这个词其实是指它足够精准,可以打鸟。阿明王朝文学家范在《师法》中写道:“后继者若不必弃点火,则不摇之,故十之八九,即鸟若在林,可击落之,因之得名。”“鸟枪”原名“鸟矛”,是欧洲人发明的,明朝嘉靖年间经日本传入中国。从西方火枪的发展序列来看,“霰弹枪”对应的是“火绳枪”二字,特点是握把呈弧形,勉强能碰到肩膀。取而代之的东西叫“火枪”,《三个火枪手》中大家熟悉的“火枪手”就是使用这种武器的高手,这里翻译成“火枪”(其实这个翻译挺猥琐的,因为作为热武器的“枪”都是火枪)。

“霰弹枪”和“火枪”在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火枪”有现代的枪托,而“霰弹枪”只有一个握把,或者最多比枪托长一点。尾部有枪托和大平面的“火枪”可以牢牢靠在人的肩窝上。肩托一方面可以固定枪托,提高握枪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缓冲后坐力,使射击过程平稳。

“猎枪”和“火枪”之间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典型的“火枪”是通过使用和改进逐渐形成的,没有具体的发明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火枪”的现代枪托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是作为棍子使用的。在从16世纪开始的北美开发中,在相当于现在加拿大的土地上,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著不断进行着面对面的斗争。当时所有枪械都是单发。一枪打完,敌人冲上来,枪只能当棍子用。为了让棍子更有力,武器制造商在上面加了一个大大的“* * *”。结果增加了枪开火时的稳定性,于是胖屁股就传了下来。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人吉·j·莱宾创造了一种武术,叫做“Okichitaw”。使用的武器是形似火枪的棍棒,主要用枪托击打。

因为霰弹枪没有枪托,射击时手紧贴面部。因为霰弹枪不稳定,一般需要架起三脚架才能射击。可见,在断头台上,清军使用的枪支不像“猎枪”,而更像“火枪”。实际的历史是,当时清军因为大门紧闭,仍然使用的是“霰弹枪”,所以无法顺利潇洒的射向肩膀。

电影中,清军火枪手的子弹开火后可以穿透不穿盔甲的人,而在最后的决战中,李宇春饰演的木森被一群枪手击倒,死在玉米地。那么作为一个战斗力这么强的角色,这样死去合适吗?那时候霰弹枪还不能稳稳的打到肩膀,是火枪。因为没有膛线,子弹无法靠旋转稳定,所以瞄准不如现代长枪,但威力也不小。据记载,在近距离,霰弹枪可以穿透并锻造人类的盔甲。从65438年6月+0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毙英国上尉霍雷肖·纳尔逊的法国狙击手的历史记录中,可以大致了解火枪的威力。当时,法国狙击手在15米的距离开枪,子弹穿过他的左肩,他的第六和第七椎骨,最后停在他肩胛骨下5厘米的背部肌肉里。可以看到,就像电影里一样,用火枪从前方50米左右的地方穿透穆森,并不算太夸张。

电影中的清军除了火枪,还有一门神奇的大炮,会用烟雾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在山寨里爆炸,让黄晓明精心制定的防御计划瞬间化为乌有。历史上清朝确实大量使用火炮。从康熙十四年(1675)到康熙六十年(1721)的46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制造的青铜铁炮有985门,这还不包括各省地方制造的火器。

但是,断头台的大炮显然太强大了。据记载,直到19世纪的美国内战,火炮的有效射程才达到1.8 km,电影中“飞越高山杀你”的射程至少3 km。电影里清军的炮弹落在民房上马上爆炸,不太现实。据《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150页)记载,清朝的火炮主要发射实心球形炮弹。当时已经有爆破弹了,但是没有触发导火索,所以碰到什么东西也不会爆炸。当时的爆炸弹需要向外拉一根药捻,点燃后才能发射。所以这个东西很有可能在空中爆炸,或者落地一段时间后爆炸。如果没有发射的话,机枪手就麻烦了,所以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爆破弹。

但是,无论枪发射固体弹还是爆破弹,都不会一路冒烟。如果是带助推系统的火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发射点燃的火球,那是冷兵器时代。投石机可以将点燃的装有松香和硫磺的稻草捆扔向敌阵,起到纵火的作用,而火炮不具备这种功能。所以,其实黄晓明当时精心策划的,本来可以一战。

到了清代,火器虽然有所进步,但与明朝相比并没有本质的进步。当时火器使用不便,装弹时间长,射程短,精度差,可靠性低,所以冷兵器还是有很大用处的。起初,虽然明朝非常重视火器的使用,但它未能击败女真人,甚至李闯王的乌合之众。说明在中国古代,热兵器并没有完全压倒冷兵器。即使在当代,冷兵器的使用仍然是特种部队的必修课。所以,作为以暗杀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断头台”部队,没必要哀叹“火器一出魔法就没用了”,更何况他们还有不到2.5公斤重、可遥控、精确制导的“断头台”。其实,我想不通的是,作为一个秘密情报单位,学会如何处理和分析情报,如何不动声色地解决目标应该是关键,而阻止断头台阅读很可能是这个单位崩溃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