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作赝品的国宝-晋侯苏钟

最近,某收藏类节目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展品是从节目中被砸掉的300多件瓷器"赝品"中选取的30余件精品,这些碎瓷片被放在首博的馆藏珍品旁,对比展览。不料展览一出质疑声就不断,不少文物爱好者大呼可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更是宣称:"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为我的言论负法律责任。"

这场赝品大展孰是孰非,仍然在争论。但国宝被当成假货,甚至逃过许多行内专家眼睛的段子并不是没有,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侯苏钟,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这件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青铜重器,2002 年入选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而它被收入上海博物馆时的价格仅为100万港币。

1992年,香港文物市场出现了一套14件的青铜编钟,钟上的铭文是凿刻的,十分罕见,当地博物馆和收藏家认为有伪造嫌疑,都不敢轻易出手,拖了很久都找不到买主。两年后,照片和铭文被传到上海,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凭借多年研究青铜器的经验,从照片信息中断定,确为真品,决定出资购买。 "

我跟我的同事们商量一下,这套钟是了不得的东西,我们赶紧要把它寄回来。"马承源说:"我当时马上告诉香港这个古玩店,这14件钟,你不要给别人看,因为我们已经看了。古玩行有这个规矩,给人看了以后,只有不要了,才可以给第二个人看。"

由于当时香港还未回归,要办理去香港的手续需要几个月时间,马承源恐怕日久生变,便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光裕与卖家进行谈判。当时的卖家并不了解编钟的真实价值,又急于出手,最后仅以100万港币的低价成交。如果对方考证出这件文物的真实性,这个价格连最小的一件编钟也买不到。马承源回忆说:"(当时)大概寄了十二三个箱子,装的大箱,装到上海博物馆打开一看,这确实是非常早的晋侯墓编钟。"

被盗的古晋遗址文物

究竟是什么了不得的文物,让马承源如此高看,仅凭照片就笃定购买?这要从他口中所说的晋侯墓说起。作为西周时期分封的国家之一,晋国的历史长久以来都迷雾重重。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带领殷商遗老发起叛乱,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息叛乱。据《吕氏春秋》记载,一次,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成王随手拿起一片桐叶剪成玉圭形对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为诸侯。"史官急忙用笔记下,并告知周公。周公即刻前来祝贺,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却严肃回答:"天子无戏言。"

不久,成王履行诺言,把叔虞封到了一个叫"唐"的地方。叔虞与当地百姓一起开垦荒地,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叔虞死后,儿子燮父继位,改称晋侯。到了春秋时期,在子孙的苦心经营下,晋国成为当时北方诸侯国的盟主,称霸一时,一直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而亡。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质疑过《吕氏春秋》的这段记载,他认为成王的弟弟如果应当受封,周公会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趁机促成这件事。如果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趁机促成吗?周公会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成王的举止恰如其分,不会自作聪明地迎合他的过错,替他辩饰,古书上的这段记载,是不可信的。

不仅桐叶封弟的事情被后人质疑,叔虞的封地"唐国",也就是晋的始封地到底在哪儿,也一直是千古之谜。史学界对此曾作了大量研究,但一直没有公认的结论。学界大多支持两派观点:汉代史学家班固认为"唐"在今天太原附近;清代大儒顾炎武则确认"唐"应该在今山西省南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北大考古系教授邹衡带领学生来到山西做文物调查,试图找到晋国的始封地——唐。他一开始遵从班固的说法,首先来到太原,发现这里的出土文物最早的仅为春秋时期,而此时山西考古队发掘所谓的"叔虞墓",也不过是唐宋以后建的伪墓。失望之余邹衡又来到顾炎武提及的汾河南面,同样无功而返。

邹衡回到北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仔细搜索,决定把考察重点放在今山西临汾一带,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专家谢元璐发现了曲村-天马遗址后,当地就一直在进行着对遗址的探查工作。 1979年,邹衡带着学生再次来到山西,这次,他们选择的就是位于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天马村和曲村,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邹衡越来越觉得,眼前的这片其貌不扬的小山村,将会成为古晋国的一处重要遗址。 他令学生挖一条探沟,并没什么重大发现。这时临近过年,天气又太冷,他便同意学生回家过年,自己留下继续寻找。没想到,一批山西的文物贩子一直尾随考古队,趁考古队选好挖掘点回家过节之际抢先出手,用炸药进行毁灭性盗墓,盗走大批重器。

考古专家当时并不知道,就是这次盗墓,让埋藏于这里的一组青铜编钟(14件)被悄悄运离山西境内,直至两千多公里以外的香港。多年以后,这组国宝才被上博专家收入囊中,也就是马承源购自香港的这套回流文物。

就在这套晋侯墓编钟归藏上海博物馆当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盗掘后的曲村-天马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十九座晋侯陵墓陆续被发现,震动了史学界。依据考古发现可知,这里就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古晋国始封地。

赝品依据:刀刻铭文的谜题

就在考古人员对曲村-天马遗址抢救性发掘时,这里的一座晋侯墓出土了两件小甬钟。钟上的铭文也是凿刻的,与上博所藏的14件编钟如出一辙。这两件甬钟作为盗墓者偷盗时的遗漏之物,与上博的14件编钟实为完整一套,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上博苏钟的正统身份。 晋侯苏钟当初被行内误认为赝品,就是由这刀刻的铭文而来。为了得到清亮的乐音,先秦编钟采用纯净的高锡青铜铸成。高锡青铜质地坚硬,殷商西周时期缺少完善的钢铁刻凿刀具,所以铭文都是铸造成形,即使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的青铜时代末期,出现钢铁刀具,铭文也多是铸出。

晋侯苏钟所刻的铭文十分整齐,每钟所刻文字多少不一,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用利器刻凿,由于钟的坚硬,不能一挥而就,需要先凿出点来,然后连点成线,往往一画需要四五刀五六刀,才能成为一体,刀痕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