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癖 | 上古九泽 ? 前世今生(一)
文 / 安安
一直以为,菏泽二字,是取自“菏山和雷泽”之意。
可是如今,菏山在哪里,雷泽又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变迁,能够生生夷平一座山?
直到有天,漫无目的搜索时,才发现,菏泽,本身就是古泽的名字。
上古以九为尊,有九州,九道,亦有九泽。
九泽曰: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彭蠡泽(今鄱阳湖)、云梦泽(今洞庭湖)、菏泽、震泽(今太湖)、荥泽。
九泽之中 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 ,遗址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
这话看的我有几分触目惊心。只是想想而今的菏泽,哪有半分曾经山水盎然的样子。
我总是如此向别人描述菏泽,“大平原”。
是的,大平原,一望无际,没有山,没有水,只有一条黄河流经的大平原。
可历史却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一方水域丰饶、往来漕运繁荣的兵家必争之地。
千年。或人为或自然的地质变迁,江河改道,有关九泽的前世今生,又是个什么样子。
于是野生历史爱好者陷入深深的迷惑之中。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篇文字。
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而又有传说,华胥履迹雷泽而生伏羲。舜渔于雷泽。他们都曾与这方水域息息相关。
相似的记载再次出现,却是在史记。只是,这次却换了主角。
《史记-周本纪》有云,“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生子便是后稷,后稷是周的始祖。
上古的传说,总是少不了这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神话色彩,便牵强附会给先祖一个声名远动的天神父亲,多多少少体现了母系氏族式微,父系氏族正在萌芽的状态吧。
先秦上古时期,依山傍水水草肥美的中原是文明的起源。
雷泽,也曾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享有神圣的地位。传说中,这是养育先民的生命之泽。
可是由于黄河的泛滥,雷泽不断淤浅和退缩。
及至北魏时期,这方生命大湖在史书中的记载是,“ 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余里 ”。
它的故事正逐渐走向结局。
宋。
黄河屡决,大水东注,灌淤雷泽。
至此,这方传说中居住了雷神的东方湖泊,终成历史。如果不是因缘际会,我怕是一直都以为,雷泽是个传说中的地方,它从未真实存在过。
那场灌淤了雷泽的黄河决堤。
在古书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决黄河,水往东注,为患曹、濮,淤雷泽、大野泽。
洪水主流先入雷泽,后入大野泽,雷泽、大野泽先后成了黄河的主河道,翻卷而来的泥沙逐渐将雷泽与大野泽淤为平地。
远古时以泰山为主体的鲁中山地,曾是一座海中岛屿。只因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在泰山西南逐渐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地旷野,因而才有了今天的鲁西南平原,使泰山与大陆相连。鲁人西出群山,见此连绵旷野,谓之大野。大野平原上的河流汇于东南洼地处,于是便有了大野泽。
左传中有个美丽的故事,叫做宋哀公“西狩获麟”。大野泽,就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成也黄河,败也黄河。大野泽的扩大和消亡,都和黄河有关。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6年),黄河决口于瓠子(今濮阳西南)。史记云,“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 ”此次黄河决口长达二十余年,导致 大野泽湖底抬高,湖面扩大 。
及至两晋与燕秦之战,都曾 利用巨野泽引战舰自济入河 。《水经注·济水》记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
更精确的记载在唐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大野泽,在县东五里。 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
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大野泽的最后辉煌。
唐以后大野泽西南部因受河水泥沙淤积抬高,湖区向北相对低洼处移动。
大野泽的后期,与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相关,便是 梁山泊 。
“滑州河决,侵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
其后百年间,黄河灌注梁山泊,其水面虽不断扩大,但湖底却迅速淤高。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最后成为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据点。
自金代开始,黄河南徙,梁山泊水源枯竭,大片滩地涸露,被分割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
但黄河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灌注梁山泊,又成为一片泽国,“河徙后,遂为平陆”。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淤积,成为仅供夏季蓄洪的平缓洼地。 至清康熙初年,湖泊已经全部被垦为农田。 曾经有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今天只有东平湖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而大野泽也沉睡在古籍中,再不为人所知。
唯有现今菏泽市的巨野县,这个名字,似乎还能让人想起,曾有一方湖泊名唤大野。
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出舞双美人,飘摇若云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当李白的这首诗流传千年后,有个姑娘才知道诗里描写的景色是一方叫做孟渚的湖泊,而 孟渚泽为上古九泽之首,遗址在她的家乡。
可她的家乡,却再无孟渚泽。
孟渚泽的形成已不可考。只能从先秦零零星星的典籍、从上古断断续续的传说中,隐隐约约看到,孟渚也许形成于上古的洪水。
洪水的形成,最终在传说中归于“***工怒撞不周”,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直至大禹治水,才使滔天的洪水东流入海四方退去,也许,这才有了孟渚泽。
后来,我们只能从古书中窥得它当年的烟波浩渺。
孟渚泽在春秋属宋,彼时其蓄水量巨大,足够引灌整个国域的土地。宋人望洋兴叹,大抵指的就是孟渚吧。
《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
山海经中有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有学者论证,“鲁地在北,孟渚属鲁。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隔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大泽究竟在什么地方已经没了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能知道, 孟渚泽,曾经很大很大,孟者,长也。
几百年的黄河淤积,孟渚泽在逐渐变小。《元和郡县志》记录,及至唐朝时孟渚泽方圆尚有 50里 。
宋以后,黄河决堤,河水改道,洪水淹没的不只是雷泽、大野泽,还有,孟渚。
如今,大抵只在菏泽单县浮龙湖畔依稀可见孟渚当年风光,可它却不是孟渚。
上古九泽,曾有菏泽。
菏泽之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禹贡》——豫州“导菏泽”;导川,“又东至于菏”,即此。
它西纳济水,通黄河;东出菏水,接泗水,再南通淮河、长江、东海;东北出济水入大野泽,又东北,经济南北,东流入海。北连雷泽,通濮水、羊里水、瓠子河;南纳黄沟枝流,通孟渚泽,是古代中原一带水上交通枢纽。
根据众多文献记载,古菏泽是一个东西长五、六十里,南北宽十几里的狭长水泽。
它本就不大,后来,淤浅的也很是彻底。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五月,黄河大决滑州韩村,菏泽淤浅。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帚,浮钜野入淮、泗,水势悍激,侵迫州城。命使率诸州丁男二万人塞之”。这两次河决,基本淤塞了菏泽水源广济河,进一步淤浅菏泽、大野泽及二泽之间的济水,广济河运中断。漕运虽不成,然广济河却得到进一步疏通,菏泽之水尚存。
宋仁宗天圣年间,广济河曹州以下改道,菏泽水源断绝。从此,广济河漕运渐废,菏泽水域已完全淤浅,不能行舟。及至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李固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黄河在菏泽市全境由北往南漫流达四十年之久,菏泽水面彻底淤平。
直到七百年后的2010年,菏泽闹市发掘出一艘元代古沉船。这艘古沉船保存之好、考古成果之丰,大大出乎专家预料。沉船出土元代瓷器数量之丰富、包含的窑口之多特别是出土梅瓶等青花瓷器,在全国亦属罕见。其中包括陶器、漆器、玉石、玛瑙、金饰、木尺等,而这些文物中甚至囊括了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哥窑等五六个瓷系。
古沉船斑驳,依稀可见当年菏泽漕运的繁荣。
我们很难想象,千年前,在这艘船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它因何而沉;我们更难想象,当年,往来的船只嘈杂,码头是怎样一幅热闹场景。
可是,世间却再无菏泽。它早已成了平整的土地,掩盖了当年的喧嚣和过往。
上古有记载。
菏泽境内有四泽十水一山。
菏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菏水、氾水、沮水、灉水、汳水、黄沟水、包水、黄沟枝水、瓠子河、菏山。
我的家乡也曾山环水绕。
可是黄河养育了这方土地,也改变了这方土地。千百年来或人为或自然的决堤与改道,生生夷平了菏山,淤浅了四泽。
及至宋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四泽至此再无踪迹。
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
终究成了后人眼中陌生的字眼。
每每翻历史,每每看到菏泽的地名频频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我总是会恍惚。
有关这些故事,有关这些人,甚至有关山河的悲欢,都在几千年的变换中究竟被掩盖了什么,被抹去了什么。
可历史太难想象。历史终不可复原。而过往,也终不见天日。
最后说一说史前的洪水。
我年幼时翻看各国神话,总是疑惑为什么各国先祖都会遇见一场洪水。你看中国有大禹治水,基督教有诺亚方舟,希腊有宙斯怒降洪水,印度有湿婆灭世,甚至是澳大利亚,也有洪水的传说...也许远古的地球真的是洪灾泛滥,于是先民们把对洪水的恐惧一代代口耳相传,警惕后代。
我想起《魔戒》中的一句台词。
当历史成为传说,当传说成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