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关于我们为何而战的信息。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是第一个成功移民美国实现梦想的人。20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一夜情让他登上了奥斯卡梦想的顶峰。二战期间,他退伍,马歇尔将军亲自委托他拍摄一部可以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片。从1942开始,卡普拉带领他的团队制作了7集大型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而战】,以信息片和俘虏敌片为素材。在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这场战争,以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和石碑的镜头被赋予了国家意义,被用来为“美国精神”唱颂歌。【我们为什么而战】表达了他对民主的田园信心。直到越战,这种“山顶上的国家”的至高信仰才被逐渐击倒。

珍珠港事件几周后,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突然坐在美国国防部参谋长马歇尔元帅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卡普拉已经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变身少校。元帅向他解释了召唤他的目的:美国军队中平民与职业军人的比例即将达到50比1。德国军队和日本军队都坚信,这样的美国年轻人太弱,无法发动现代战争。然而,马歇尔认为,如果你向这些年轻人解释他们为什么穿军装,他们可能会像老虎一样投入战斗。马歇尔元帅说,“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定一个计划,制作一系列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创的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提供事实知识,向我们的陆军士兵解释我们为什么而战,我们为什么而战。”问题是卡普拉没有制作纪录片的经验。他直言不讳地对马歇尔说:“马歇尔元帅,我告诉你,我到现在还没有拍过纪录片。其实我从来没有和拍这种片子的人在一起过。”元帅用肘轻轻推了他一下,说:“卡普拉先生,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当过参谋长!成千上万的美国年轻人至今从未被子弹穿过大腿!一年前还没见过海洋的士兵,今天却在指挥战舰!”卡普拉恍然大悟:“对不起,先生,我要拍一部至今无人见过的大型纪录片。”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从不同的来源收集了大量的电影,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8部电影,分别名为《我们为什么而战:战争前奏(1942)》、《纳粹大罢工(1942)》、《分而治之(1943)》、《不列颠之战(1943)》、《俄罗斯之战(1943)》、《中国之战(1944)》、《战争来到美国这些影片在美国军事教育中被列为必看影片,其中一部分还会放映给普通公民,还会被翻译成外文,送往多个国家放映。在对美国应征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列颠之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看完电影后,入伍士兵的反英情绪被大大削弱。由于大多数美国士兵都去了英国,反英情绪的改变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成就。此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团队,开始拍摄军事题材的新闻电影《陆海军杂志》,并与英国电影人合作拍摄《突尼斯胜利》(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军队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电影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战》系列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图像来自许多国家,就像一个现代历史的缩影。这些电影在美国扮演了“军号”的角色,在美国之外履行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盟友”这个概念用“自由世界”这个词来概括。这种做法虽然完全忽略了很多不恰当的问题,但也成为了这些电影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根据丘吉尔的命令,《英格兰之战》在英国广泛播放,而根据斯大林的命令,《俄罗斯之战》在苏联全境播放。然而,并不是卡普拉和他的摄影团队拍摄的所有电影都受到好评。比如《决战中国》中对当时蒋介石统治中国的描述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影片上映后不久就被撤下。有些电影,如《知己知彼:日本》(1944),完成后从未上映。据其中一位导演介绍,这部电影之所以没有上映,是因为它把裕仁天皇刻画成了战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被视为维持秩序的助手,这种情况在战后还会继续。

这部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制作于二战时期,是一部真正的新闻短片。影片由三位奥斯卡影帝完成:制片人和导演是美国陆军通信队的弗兰克·卡普拉(他曾执导过《一夜情》、《迪兹先生进城》、《如梦般生活》等电影);作曲是迪米特里·迪奥姆金(曾为《正午》、《爱无止境》、《老人与海》等电影作曲);叙述者是演员沃尔特·休斯顿(曾出演电影《游戏编写协议》)。

美国陆军司令乔治·马歇尔将军要求美国陆军通信队的弗兰克·卡普拉少校制作一系列电影,向匆忙集合的美国士兵解释国家政策。当时,卡普拉少校已经是一名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对他的特殊要求是“制作一系列有据可查、结论性的电影,向士兵们解释我们为什么参战,以及我们为此而战的意义”。

1944年《我们为什么而战》系列获得纽约影评奖最佳纪录片系列奖。虽然该系列最初是专门为士兵拍摄的,但很快就在电影院向公众发布了。而且美国的盟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当时的苏联政府也请求美国为这一系列电影提供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