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照经营的专家组讲的是什么?

同一个人,穿着同样的衣服,甚至系着同一条领带,在同一个电视时间段里,以不同的姓名和身份推销不同的药品、保健品,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入情入理;同一个人,竟然从头到脚患上了十几种病,并且吃(用)了她推荐的药品或者保健品后,竟然都痊愈了。频频变脸的专家和浑身是病的明星,已经成为误导消费者的主要帮凶。

情景再现1:

山东网友于先生在网易论坛上把这些“变脸专家”一曝光,便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于先生说:“我就是看不过去,这些人在电视上这么嚣张,怎么就没人管?!”

从去年年底开始,于先生着手收集虚假医药广告,经过近1个月的对比核实,他惊奇地发现仅山东和济南当地的电视台,“假专家”就达12位,更为荒唐的是竟然还有几个相同面孔的“专家”在不同的产品里,名字和身份都称得上是“千变万化”。

比如,塞隆骨康贴广告中声称为该药首席研发人的王志轮,在其他广告中又变成了中国风湿医学研究所技术顾问郭明鱼,后来又变成了治疗骨科疾病的医学博士张中和……

在亿康纳米能量杯广告中名叫陈伟明的“专家”,身份是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而在华佗延寿酒的广告中,摇身一变却成了“关新良”,身份也变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常在影视剧中出演慈祥老人角色的一名演员,在医药广告中成了浑身是病的明星。她分别在广告中称自己患了牙龈萎缩、牙周炎、风湿骨病、肺气肿、全身麻木、肝病、肾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在每个广告中都说自己吃(用)了广告中的产品后痊愈了。

“这些广告越看越离谱,越看越气愤”。于先生便决定一定要把这些假广告、假专家的害人行径昭然天下。

正要整理完毕时,赶上了“假糖脂宁胶囊致死事件”。1月31日,于先生便将题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相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一群骗子》的帖子发布到网易论坛,一口气罗列了山东和济南电视台中出现的12个涉嫌虚假广告的“变脸”高手,这些人用同一副面孔在多个广告中扮演不同“专家教授”,内容涉及药品、保健食品等。

诡计揭秘1: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很快展开“人肉搜索”,一些专家的身份被核实清除,“塞隆骨康贴”药物首席研发人“王志轮”其实就是曾在电视剧《任长霞》中出演角色的演员李兆民。而“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的真实身份是北京明星坊文化传播机构的演员。

媒体曝光后,济南当地工商部门很快便叫停了“变脸专家”虚假广告的刊播。

“一点也不亚于拍电视剧”

演员在医药电视广告假冒医学专家,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甚至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一位曾经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透露了“变脸专家”的行业规则。

此类医药电视广告都由专门的影视传播公司制作,从专家演员的选择、群众演员(托儿)的挑选到广告片的拍摄、后期制作,甚至播出,影视公司都能一条龙服务。制作此类广告大多数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医药企业,但也有老百姓熟知的知名大型药企。

情景再现2:

中央电视台在“3?15”晚会中曝光了电视购物产品“好记忆学习枕 ”通过夸大宣传忽悠消费者,引起了公众对电视购物的广泛关注.曾静平指出,目前电视购物中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和假专家现象确实存在,“我们近期对全国电视购物市场做了一次调研,20%左右的电视购物存在着各种头衔的假专家”.诡计揭秘2:

造成电视购物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多头管理,商务部、广电总局、工信部、工商总局、卫生部、质监局等部门谁都能管,谁又都不管.”曾静平认为.  按照节目标准,电视购物将被定义为节目而非广告来管理,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早就规定了电视购物是节目,而我国的电视购物是舶来品,不管是按国际惯例还是为了电视购物管理的正本清源,都应当定义为节目.  节目标准出台后,此协会标准将会逐渐过渡到部委标准、国家标准,产生强制执行力.今后电视台播放电视购物前,必须对主持人、嘉宾身份和所售产品质量、节目内容等进行审查备案,出现问题电视台要负连带责任.  节目标准的出台,将对电视购物行业重新洗牌,混乱的局面将会大为改善,一批杂乱伪小的劣质企业将被淘汰,品牌电视购物企业将快速有序发展.经过升级换代的电视购物有望成为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强力增长点,成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情景再现3  

一名“专家”能够在多种医药广告中出现,居然说的还是不同领域的话题,一名观众将“专家”的演员身份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报2月3日曾以《医药专家 一个广告一“变脸”》对此进行报道,与此同时,读者也在质疑这样的广告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昨天傍晚,东五环附近一小区一套两居室内,老杨的影视策划公司内,4名工作人员正在制作视频广告。 记者随身带一张自创药品“说明”:主治脑血管疾病、降血脂,内含柴胡等9味中药。老杨说:“有这一张纸就够了,药品、厂家资料都不需要。知道药名,有什么成分,主治什么病,就能帮你找出卖点。”老杨说,要想卖得好,要抓患者心理,中药原本是慢性的,你就可以说它快速起效。最近排血毒卖点火,就还可以加上,具有这些功效的原因是所含成分多,所以要把9味改说成24味,还要强调有名贵中药,比如牛黄。

“没有那么多成分和功效,也能那么说?”“广告里说有,药品包装上别写,但要在成分和功效后面加个‘等’字,我们就好发挥了。” 诡计揭秘3  

据“业内人士”称,根据不同的产品,主要有炒作视频、电视讲座和电视购物三种形式。制作精良的要十几万元,最低廉的视频广告也要2万元左右。记者表示,希望做一个讲座式广告。老杨说,一般这种广告需要两个主持人一个专家,费用在2万到5万元,如果需要有患者或者场下观众,费用要高一些。 "  “台词我剧本里都写好了,主持人和专家只要背词就可以了。”广告中,可以让一个患者说自己曾有脑血管病,吃完药头不晕了,手脚也轻松了。然后专家来介绍药品作用原理,这时要配放药物驱散血栓的动画视频,视觉冲击会对顾客有很大说服力。 这样一部宣传片大约需要十三四天完成。要用三四天找选演员和场地,拍摄只需一天,剩下的时间进行后期制作。广告完成后,在医药视频网站选一个好位置或者在地方电视台播出,吸引代理商和购买者。

诡计分析:

 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电总局只对播出广告的内容方面是否违规进行监督,比如性保健品广告和各类性暗示广告一律不得播出,而对于广告中的专家是否是真专家,这个问题要由工商局广告司负责,“去年工商局就曾经专门针对名人在广告中的代言下过通知。”

中国广告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假专家广告”应该由工商部门查处。他称,中国广告法赋予了各级工商机关是广告监管部门,广告中演员假冒专家、医生、患者,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肯定应该由工商部门来查处。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对类似以专家、消费者等名义在广告中做形象证明的违法广告,工商、卫生、药监部门一直都在监管查处中,每年都有专门针对药品、医疗、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的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

但即便是“真专家”的电视广告,工商部门往往也面临监测难、取证难的问题,“除非有消费者投诉举报”。

这些非法药品、医疗广告往往不经过卫生、药监主管部门的事前审批,而是绕过行政部门直接拿到媒体上发布,属于擅自发布未经审批的广告,工商、药监部门也只能是事后才能监管发现到。除了广告主的不自律外,媒体把关不严,在其中起了很大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指南:

很多公司喜欢用那些被认为对产品有很多背景知识的“专家”来帮助促销产品。但是,由于各类产品方面的“专家”并不多,这种类型的口碑宣传通常也不会走很远。也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前段时间中央台就曝光了,所谓的“假专家”事件,同一个专家可以多个行业的专家泰斗,但实际情况却是广告公司找的托,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