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新的古老型人类是什么?
中国发现新的古老型人类为许昌人
具体内容:
3月3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河南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论文《在中国许昌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这篇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完成。
这几家机构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前,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许昌人特殊的体质特征,反映出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
这项研究以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精细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证据,标志着我国学者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10万年前古人类头骨
许昌2号头骨化石碎片及头骨化石的3D虚拟复原(吴秀杰供图)
“许昌人”并不是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它曾是重大的考古发现,在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榜单上位居榜首。
“许昌人”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是在河南省许昌市的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
灵井遗址最早在1965年被发现,但当时还未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北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一个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积物中,采集到一批“中石器时代”的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
2005-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灵井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还发现了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2007年年底出土的23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因处在现代人起源敏感时段的10万年前而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之后,该头骨被命名为“许昌人”,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4年4月,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出土了22块人类头骨碎片,包括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和颅底骨等,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其中有3块可以与2007年的头骨拼接在一起,被命名为许昌人1号。16块碎片属于另外一个个体,这是第二颗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称作许昌人2号。此外,还有3块游离的不能拼接的头骨碎片,分别命名为许昌3号、4号和5号个体。
许昌人化石地点沉积物的测年研究由北京大学教育部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周力平教授负责,他的研究组应用最新的光释光测年技术,从沉积物中分离出石英和钾长石两种矿物,尝试了多种测量方法,最终获得了精度很高的光释光年龄数据。
通过地层对比、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光释光测年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这些人类化石的年代被确定为10.5-12.5万年前。
许昌人“拼图”很“混搭”
许昌人头骨顶面观及其与直立人、早期现代人对比(吴秀杰供图)
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了修复、拼接、复原和研究工作。
许昌人头骨化石出土时已经破裂成碎片, ***计45块。经过鉴定,确认这些头骨碎片代表5个个体,其中1号和2号个体相对较为完整。
许昌1号由26块游离的头骨碎片组成,复原后的头骨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 代表一个年轻的男性个体;许昌2号头骨由16块游离的碎片拼接而成, 复原后的头骨保存有脑颅的后部,为一较为年轻的成年个体。
研究小组采用形态观测、高清晰度CT扫描、手工及三维虚拟复原等手段,对许昌人头骨进行了拼接和复原,分别制作了1号和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在此基础上,对许昌人头骨形态特征、测量数据、脑形态、脑量、颅骨内部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与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化石及数据进行了对比。
他们研究发现:许昌人头骨呈现复杂的混合及镶嵌性形态特征。
首先是脑颅的扩大和纤细化。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 cc,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平均值附近,骨壁变薄,颅形圆隆,枕圆枕弱化,眉脊厚度中等。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早期, 人类脑量具有增大及纤细化的演化趋势,许昌头骨明显扩大的脑量符合这一演化特点, 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的人类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
许昌人还具有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及***同特征:包括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中矢状面、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许昌人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一些原始特征及若干***同的形态特征,提示从更新世中、晚期,东亚古人类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演化模式。
许昌人还具有与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两个独特性状。一个性状表现在项区, 包括不发达的枕圆枕、不明显的枕外隆突伴随其上面的凹陷。另一个性状是内耳迷路的模式,前、后半规管相对较小, 外半规管相对于后半规管的位置较为靠上。这两个独特性状, 第一个特征枕圆枕上凹以前在东亚古人类化石中没有出现过;另外一个特征(内耳迷路比例)过去在东亚古人类化石中只出现了1例。许昌头骨在枕圆枕上凹和颞骨内耳迷路半规管的形态上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 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许昌人头骨具有的这种混合性,尤其是镶嵌性头骨形态特征, 反映了东亚更新世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以及存在与其它地区古人类之间的交流。
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许昌人1号(右侧)和2号(左侧)头骨化石(吴秀杰供图)
中国人的祖先来自哪里?
许昌人头骨为何广受关注?
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
不要弄错了哦,现代人起源不等于人类起源。人类起源是指古猿怎样演变成人,是从猿到人。而现代人的起源是指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是从人到人,它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最近的一段。
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国际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非洲起源说”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
“多地区进化说”认为,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但这个进化体系缺失距今5万至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
这两种观点长期对峙,“非洲起源说”占据上风。因为在“许昌人”发现以前,已知最早的两块现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认为早于10万年前,被“非洲起源说”的拥护者们用以作为主要证据支持。
“许昌人”恰好被断代为距今10万年左右,弥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最重要“缺环”,对“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
据主持许昌人化石研究的文章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介绍,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化石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演化领域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该课题组先后在湖北郧西黄龙洞、湖南道县福岩洞、安徽东至华龙洞等地发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在现代人起源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先后完成对广西崇左智人洞、许家窑、马坝、盘县大洞、道县等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的形态、病理、创伤、先天畸形等研究,提出很多新观点,比如早期现代人至少10万年前在华南地区出现、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具有欧洲尼安德特人形态特征等。
同时,他们在研究中注意到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不同步,在化石形态方面呈现明显区域性差别。但这一地区早期现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区分布及化石特征还不清楚,尤其缺乏可靠的化石证据。
“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吴秀杰研究员认为,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许昌人头骨化石呈现的复杂及镶嵌性形态特征,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吴秀杰说。
但吴秀杰也指出,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比以往研究认为的要复杂的多。东亚古人类演化并非单纯的“线性进化”或者“取代”的简约模式,在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地区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基因交流。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远古人类版的“贵圈真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