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出生于哪里
王中林
王中林,1961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主任。
1978年王中林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2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读;1987年7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佐治亚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2000年9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004年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第一届海外主任;2004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终身校董事教授;2005年2月推动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担任首任系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王中林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
中文名:王中林
外文名:ZhonglinWa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蒲城
出生日期:1961年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主要成就: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代表作品:纳米发电机
人物经历
1961年,王中林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初中和高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田里泡着,高中毕业于尧山中学。
1978年夏天,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中林最初的志愿是学习雷达、计算机,最终因为物理成绩好,学校把他分到了物理专业。
1981年,参加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CUSPEA(中国物理学生赴美留学考试)的考试,但因为英语成绩不够,没有通过。
1982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成为当年西北五省唯一被CUSPEA录取的学生,之后赴美留学,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师从J.W.Cowley教授。
1987年7月,用了4年时间拿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是该系有史以来第一人。博士毕业后,王中林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局从事过研究工作。
1995年,王中林被佐治亚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
1999年3月,王中林被佐治亚理工学院提前晋升为正教授,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三位提前晋升的正教授。
2000年9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至2005年)。
2001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育部第四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聘任岗位为材料物理与化学。。
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4年,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第一届海外主任(至2012年)。2004年,当选为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校董事教授(Regents’Professor)。
2005年2月,推动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担任首任系主任。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发展协会院士。
2006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2年1月,王中林创办的期刊《NanoEnergy》上线,截止到2017年,该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2.34。为了落实对中组部关于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开展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联合***建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
2017年6月,王中林授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7月4日,获得潘文渊文教基金会年度研究杰出奖。9月10日,王中林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2月9日上午,王中林正式受聘于广西大学“双聘院士”。
2018年7月23日,埃尼奖组委会宣布将第十一届埃尼“前沿能源奖”授予王中林院士,以表彰他首次发明纳米发电机、开创自驱动系统与蓝色能源两大原创领域,并把纳米发电机应用于物联网、传感网络、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新时代能源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的重大贡献。
2019年6月14日,成为首位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中林十年来持之以恒地进行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研究,使得氧化锌成为除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外纳米技术中一大材料体系。他关于氧化锌纳米带的发现的《Science》文章,成为十年来世界在材料领域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单篇引用达3200次,被国际科学引文机构(ISI)2003年发表的世界纳米科技进展总评中两个重点报道之一。
王中林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1100篇期刊论文(其中12篇《科学》,4篇《自然》,15篇《自然》子刊),150项专利,5本专著和20余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已被邀请做过900多次学术讲演和大会特邀报告。发表论文已被引用145,000次以上,H因子184。他是世界上在材料和纳米技术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在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排名榜上第25名。
1998年,王中林和他的同事在《Science》发表关于纳米碳管量子导电效应的论文。
1999年,王中林率领的科研小组研制出可称单个病毒质量的“纳米秤”,这个秤利用单根纳米碳管的弹性和电磁***振作用来称重,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1999年在纳米科技方面的重大进展之一。
2000年,王中林提出用半导体氧化物合成纳米材料,他与同事们利用高温固体气相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金属氧化物合成了10-15纳米厚、30-300纳米宽的带状结构,俗称“纳米带”。
2004年和2005年,王中林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具有压电效应的半导体纳米环和纳米螺旋结构。
2006年,王中林研究小组首次发明了纳米发电机,2007年成功首次研发出由超声波驱动的可独立工作的直流纳米发电机。2007年,王中林发明了不依赖于原子力显微镜并能连续不断地输出直流电的纳米发电机的雏形。2008年,研发出可以利用衣料来实现发电的“发电衣”的原型发电机。
2017年7月26日,在第四届纳米能源国际会议上,获得全球纳米能源奖。
王中林研究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稳定实用的波浪能发电网络装置。
1992年,在石溪分校做博士后期间,王中林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专著《ElasticandInelasticScatteringinElectronDiffractionandImaging》,1995年被PlenumPress出版,此后,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继续进行非弹性反射的研究,在此期间发表了2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1996年,第二本专著《ReflectionElectronMicroscopyandSpectroscopyforSurfaceAnalysi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才培养
1992年至2010年,王中林往返中美间达130个来回,培养了85多位分布在中国和美国的华人学生,学者、博士后和教授等。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08年至2016年期间,在中国大陆联合培养的硕士、博士信息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中林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他编写的中英文著作对于促进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评)
王中林是一位中美科技交流的友好使者,为促进两国科技界的交往和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担任过二十余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大会的主席和组织者,利用自己与许多国际著名学者长期建立合作和私人友好关系,邀请他们到中国参加会议,把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优秀科研理念介绍给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神州学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