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人民政府的经济发展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进民族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来宾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由2002年的82.50亿元、35.0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84.08亿元和102.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9%和19.6%。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40.2∶34.0∶25.8调整为2008年的28.1∶42.7∶29.2,实现了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6年实现利润51.1亿元,2008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6%,比2002年的27.6%提高13个百分点,6年年均提高2.17个百分点。 着力抓好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来宾市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北新区、华侨投资区、河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新城区建设齐头并进,行政中心办公大楼、滨江园小区等重点工程竣工使用,来宾市相思公园、中央绿化带等建成开放,新区道路、红水河二桥、单位办公楼、房地产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新城区框架初步拉开。旧城改造不断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市以来全市***建设市区道路总面积191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3平方公里,比建市时增加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2.8%提高到2008年的31.9%。各县(市、区)城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2008年来宾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77亿元,是建市时的5.2倍,年均增长31.7%。乐滩水电站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合山发电公司66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来宾A电厂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东糖集团9.8万吨浆纸和汇元锰业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来宾铝板带及原铝综合加工配套项目、桥巩水电站等项目顺利推进。来宾市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行政中心大楼落成,滨江园公务员小区建成交付使用。来宾高中、城北区路网、市直机关办公大楼、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快速推进,拉开了来宾市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辐射能力。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建市以来,来宾市县域经济呈现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3—2008年的县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0.7%、13.1%、13.4%、13.9%、15.3%和12.8%,年均增长13.2%,高于全区0.45个百分点。在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比中,合山市、兴宾区荣获2003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称号;2005年,合山再获“十佳”,其他5个县(市、区)全部荣获进步奖;2006年,兴宾区再次荣获“十佳”,其他4个县(市)获进步奖。2008年度又有3个县有望获得进步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建市以来,来宾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科技创新项目311项,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29个、先进适用技术117项,有效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完成“普九”攻坚任务,顺利通过验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市82.54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计金额8733.1万元;享受免杂费126.77万人,***计金额29650.19万元;补助寄宿制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8571.04万元,获助人数8.18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作,群众文化有新的发展。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建设,积极推进公***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全市范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为91.04%,超额完成自治区的指标。民族地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培养出蓝世章、李争等一批优秀的民族体育人才,成功举办了来宾市第一届运动会,竞技体育取得新的成绩。新闻出版事业取得新成绩,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19%和95.05%,“村村通”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下,全市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基层政权建设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平安来宾”创建活动有效开展。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稳定。全市各项事业呈现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注民生,积极为各民族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
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建市6年***解决4.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通过脱贫解困减少14.2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3000多个五保对象住房难问题。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困难项目建设,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和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建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368处,使22.3万群众受益;建成沼气池15.4万座,入户率达34.61%;完成村屯道路建设617条2389公里,使29万群众受益。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5年来,***有136.08万人次获得城市低保救助,全市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7776万元,所有农村五保对象已全部按标准执行供养,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累计发放救灾款15183.6万元,发放救济口粮1.32万吨,***有78.21万人次获得救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05年6月,来宾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8219户群众的住房全部倒塌,来宾市全力组织救灾重建,使全倒房群众2005年底住进了新房;2008年6月,因特大洪灾造成的3237户倒房群众同样经政府帮助于2008年底前住进了新房。教育、住房、医疗等救助制度也逐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6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36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8%以内,输出农民工14.2万人,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之一。建市6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8.3亿元,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73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达率为79%。
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力度,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
几年来,来宾市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的力度,研究制定了全市的《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干部的素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选派民族干部到中央、自治区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学习;鼓励和支持民族干部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二是注重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民族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选派民族干部到区直和其他地市对应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经验。把一部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派到基层,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以获得基层领导工作经验。到2008年底,来宾市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为18.02万人,少数民族人才拥有量达12.6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1.4%,占少数民族人口数的6.77%。民族干部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茁壮成长,他们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