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
公元576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北齐后主高纬遭到死对头宇文邕重兵围困。不得已,齐后主高纬与冯淑妃被困在晋阳城。当天夜里,齐后主高纬先是犒劳一番将士,随即趁着夜色逃走,返回邺城。
(十二月戊申,次于晋州。初,齐攻晋州,恐王师卒至,于城南穿堑,自乔山属于汾水。庚戌,帝帅诸军八万人,置阵东西二十余里。)
不过,即便齐后主高纬逃回了邺城,他也未能改变大局。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四年后,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外孙宇文阐(非亲生)登基为帝,建立隋朝一统天下。
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好奇:“为何北周的死对头北齐灭亡之后仅过去四年时间,实力强大的北周却轰然倒塌?北齐,北周的灭亡是否有必然联系?二者之间会不会存在唇亡齿寒的关联呢?
混乱的开端——两晋十六国
先来简单介绍下北齐,北周是怎样成为死对头的。话说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家成鼎立之势,司马家族此时趁乱壮大。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以掌握曹魏军权,此后司马昭、司马炎又先后灭掉蜀汉、东吴,建立西晋政权。
西晋国祚51年,传四帝。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大批士族衣冠南渡,琅琊王氏拥立西晋皇族司马睿,于金陵城建立东晋,北方包括西南大片区域被胡人部族占领,这就是著名的“五胡乱华”。
在此期间,地处南方的东晋统治相对稳定,北方各路豪强之间连年厮杀,征战不休。最终,前秦灭掉后燕正式统一北方。到了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建立北魏政权,而北魏政权又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高欢、高澄父子把控朝政,宇文泰及其背后的宇文家族控制着西魏。
随即,高氏父子建立北齐,取代东魏。宇文泰、宇文觉则是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直至杨坚一统天下,这就是著名的“两晋十六国”时期。所以北齐和北周***脱胎于北魏政权,二者之间既是老相识,也是死对头。
北周、北齐孰强孰弱呢?
北齐建国之初,其军事还有其他核心力量要远比北周雄厚许多。因为北齐囊括了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北周只是六镇军队中的偏师。若论其军事实力,北周是不可与北齐同日而语。
由于北齐皇族高氏较为荒淫无道,传至齐后主高纬时,反倒是北周后来居上。毕竟,一个周武帝宇文邕,就已然让北周实力蒸蒸日上,早已超越老对手北齐。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正式取代北周。隋朝也是继西晋之后,时隔200多年,又一支统一南北的政权。
北齐一亡,北周很快也被推倒
可若按常理度之:“北周拿下老冤家北齐应该能更进一步,为何北周也紧随北齐一同灭亡呢?”
援引大部分文博爱好者的观点,其实北周和北齐二者之间灭亡没有任何关系,主要还是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再加上周宣帝宇文赟上台后大肆残杀宗族贵亲,比如宇文赟先勒杀齐王宇文宪,又将王轨等人逐一除去,重用其他佞臣,以至于北周朝政混乱,才给了杨坚以下犯上的好机会。
然而笔者认为,北齐一亡,北周紧随其后,二者之间确实是有些联系。首先,北齐未亡之前,周齐二国属于并立双雄。加之北周,北齐互为世仇,相互间都有生死存亡的危机感。这么说吧,北齐、北周并立时,北周皇族以及官僚集团会将北齐视为天下头号敌人,那么,北周内部一些不稳定因素也被暂时压下去。
大家可以看看,每逢北周,北齐发生大战时,各个宇文家族的亲王皆争先奋勇上阵杀敌,大臣们也都同仇敌忾,各司其职,绝不添乱。然而北齐灭亡,使得北周局势更加错综复杂,诸如杨坚这种颇有野心的“外来户”有了抬头之势。
正所谓“不破则不立”。北周吞并北齐恰好是这些别有用心之人,拉拢各方势力发展的良好契机。再加上宇文邕英年早逝,继任者宇文赟不堪大任。正是这种种因素,导致北周后期政治局势不稳,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才被杨坚趁机偷了果子。
(隋氏奉帝为介国公,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有其文,事竟不行。开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时年九岁,隋志也。谥曰静皇帝,葬恭陵。)
最后总结
北周,北齐这两个政权同属一支,由于北周国内势力格局相对固化,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多年专政。若不是出了个宇文邕,相信这几任北周皇帝都会是傀儡,这也让北周臣子很难对皇帝树立起忠诚。
此外,周武帝宇文邕为了亲政夺权,杀害大司马宇文护独揽朝政,大肆提拔亲信。宇文赟上台又害怕宇文齐王宇文宪会谋逆,因此,宇文皇族之间种种互相倾扎,因为内讧,以及贵族为了自身利益各自拉拢离间,间接削弱北周实力。
更何况,北齐灭亡了,北周就像是一位如释重负的高考考生。此前他们与北齐的敌我矛盾顷刻间化为乌有,而这种敌我矛盾却已经变为皇帝与国内反对势力来回拉扯。灭掉北齐之后,北周内部门阀世家开始观望,审时度势,“良禽择木而栖”。杨坚此时趁乱而上,利用手中掌握的关中、巴蜀、河东的优势南下,击溃南陈后主陈叔宝荣登大统之位。那么,此时北周那些豪族门勋早已失去对宇文皇族的忠心,纷纷转投杨坚了。
所以说,拿下北齐后,北周皇帝宇文赟没能清定好国内矛盾,加之,将敌我矛盾转化为国内纠纷,这才是北周灭亡真正原因。至于宇文邕英年早逝这乃天数,也并非本文探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