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未被封侯是因怀才不遇吗?
《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讲的是两典故,分别为冯唐老来难以得志,李广功高却未被封爵。温庭筠也曾说: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杜甫也有过: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图丨李广画像
李广这位西汉名将,自古在文人墨客笔下,似乎一直是怀才不遇的形象,“难封侯”成了大家的关注点。李广可谓一生为大汉效力,从参军之日起,经历过大大小小七十余场战役,到头来只做了四十多年两千石吏,未被封侯。
按理说,这样一位将军,的确应该得到侯爵之位。但他所效忠过的三位皇帝,都没有给他侯位。难道是故意给他穿小鞋?又或者这三位皇帝不识人?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李广自身上。而这些,都被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中。
我们先来看看汉朝的封侯制度,大致可分为两类。首先是斩杀或捕获敌军主帅可被封侯,比如马贤因斩杀当煎部族首领,被封为安亭侯。其次是杀敌过当者可被封侯,但有个前提,自身军队损耗不能超过三成。
而在李广所参加的战役中,并不能找到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战役。俗话说,论功行赏,没有功自然难以得到奖励。
图丨汉朝骑兵
或许你会说,没有功劳,那也有苦劳啊。其实在李广所参加的不少战役中,有不少是败仗,本应该斩,后被宽恕,以钱财来抵消,
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受命出雁门关抵抗匈奴,结果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李广战败,还被匈奴生擒。因为其大腿受伤,匈奴便用两匹马中间套个网,将李广放入网中,以这种方式带回。
李广先是装死来降低匈奴兵的戒备,然后乘机跳上马背,将匈奴兵推下后逃脱。找到自己部队后,立即回京。在这场作战中,不仅伤亡过多,李广还被生擒。根据军法,李广本该斩首,但用财物来抵死罪,被贬为平民。
元朔六年,郎中令石建离世,朝中缺少武将,汉武帝便让李广接替石建之位。两年后,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征匈奴,兵分两路,李广带骑兵四千,张骞带骑兵一万。
结果行军路上,被四万匈奴骑兵包围,李广部下十分慌张,而李广却淡定地让儿子李敢,先深入敌营打探军情。随后布置军队阵列,奋力抵抗。
图丨古代战争
但双方兵力差距在那,很快李广军队死伤过半,箭矢也即将用完。还好硬撑到第二天,张骞带着他的军队前来支援,匈奴本就疲劳作战,便迅速撤退。
对于这次作战,朝廷是这么评判的:张骞行军迟缓,导致未及时支援,应当死刑,后用钱财赎命,降为平民,而李广则功过相当。
在《史记》中,还记录了李广的治军方式: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
大概意思为,李广在出征匈奴时,没有严格的队列与阵势,喜欢在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方便士兵。夜晚没有打更人,但在军营四周有哨兵看守,因此没有被偷袭过。在上传下达各类文书时,怎么方便怎么来,没有繁琐的过程。
图丨李广剧照
从中可以看出,李广对下属实行的是宽松政策,但也不忘安危,因此士兵们都甘心为他效命。
看着身边的同僚和下属,不断有人被封侯,李广陷入沉思。一日,他去找星象家王朔询问,自己参加过这么多场战争,为何还是没有一点功劳来获得侯爵之位?难道是命中注定与侯爵无缘?
王朔便问他:“你这辈子最悔恨的事情是什么?”
李广答:“曾杀降八百多人。”
在古代,对于投降的士兵,一般是俘虏做苦力,并不会杀害。因此杀害投降士兵这件事,经常被视为“惹祸上身”。王朔也以这个答案,来回答李广为何征战一辈子,却没有功劳。
但李广并没有放弃他的封侯之梦,年过六十早已“退休”的他,在听到卫青、霍去病将要大征匈奴时,立即向朝代请求参战。因为年岁关系,汉武帝拒绝多次,但在李广的多次请求下,最终同意。
图丨汉武帝画像
在行军路上,卫青抓获敌兵,从其口中得到了单于的具体位置,便打算兵分两路去攻打单于。卫青令李广与右将军从东路包围,自己与公孙敖带着精兵正面追击。但李广明白,这是想将自己调走的意思,故请求与卫青一同前行,被拒绝。
就因此事,李广与卫青闹得不欢而散。按照卫青的命令,与右将军一同走东路去包抄单于。结果因为不熟悉路况,在中途迷失方向。从而没有及时跟进卫青部队的节奏,当卫青与单于交战时,李广还在找方向,最后使得单于逃脱。
李广对这次失败十分自责,回到军营中,对着自己的士兵道:我从少年时便参战征伐匈奴,到如今大大小小七十余场,终于和单于交战时,却迷失方向,看来这真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