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来就来吧!
建安棋梓
孔融
(153-208)
孔融,家族成员,孔子第二十世孙,鲁曲阜人。他年轻的时候把一个大梨给了哥哥,自己拿了一个小梨,所以他是神仙。这就是“孔融给梨”的故事。早年参加讨伐董卓,后为曹操效力,但因劝阻曹操进攻刘备而被处死。
作为建安长子,他文才丰富。现存的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歌。散文,如《推荐一张平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辞藻华丽,富于情侣味;《与曹操谈禁酒令》幽默。他的第二首诗《杂诗》,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丧亲之痛,悲凉动人。
其实孔融是有家族史的。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鲁曲阜人,后为曹操所用。
陈琳
(?- 217)
陈琳(?——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建安七子之一,擅耍章法,为大臣。《长城洞饮马》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以秦筑长城的故事为借口,揭露重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灿
(177-217)
王灿子钟铉,杨珊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成就最高。他的《七伤诗》和《楼颂》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伤诗》之一(《西京之乱不算什么》)描写了为躲避荆州之乱,饿死妇女在前往长安途中抛弃孩子的情景,深刻揭示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可怕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令人目瞪口呆。《楼颂》是我在荆州麦城城头的时候写的。它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未能满足我的才华的悲伤。它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徐干
(171-217)
徐干,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作品是中伦,曹丕称赞这本书文字优雅,足以流传后世。”(《与吴质书》)和他的爱情诗《思房》,也写得激情澎湃。
阮瑀
(?-212)
字于,号陈六圩(今河南开封),建安七子之一。章表书记很优秀,代表作是《为曹公和孙权写作》。《驱离北国》这首诗,描写的是孤儿被继母虐待的痛苦,更为生动。
杨颖
(?-217)
杨颖(?-217年),字德廉,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诗,随笔数十首,代表作《五面司令立张太和诗》语气哀婉。
刘真
(?-217)
刘真出生于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建安七子之一。今有诗十五首,其中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善于对比和比较。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中国明代的选学家毛坤将他们的作品编为《唐宋八大家钞》而得名,并因这部选集的广泛流传而声名大噪。
韩宗元欧阳苏修荀
苏者王安石者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不仅震惊了唐宋文坛,也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以革除六朝以来雅雕之弊、专写浮华之作、建立全新文风的号召,成为文坛上的一股潮流。宋代欧洲作家曾、王、苏等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开拓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以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李白以他的诗而闻名。
初唐四杰是指、罗、杨炯和陆。都是中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诗人。四才子成名早,青年时代就获得了“四大杰出诗人”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敢于改革齐梁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他的诗多为浪漫派,带有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继承了隋晨的遗志,作品风靡一时,文人争相效仿,世称“上官体”。
当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还在诗坛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四大家”挺身而出。王波首先站出来反对初唐诗坛的这种不正之风,随后其他三位也纷纷站出来响应,加入到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中来。
他们试图突破齐梁遗风和“官风”的牢笼,将诗歌从狭小的宫廷转移到广阔的市井,从狭窄的亭子转移到广阔的山川边陲,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在当时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新的气息的诗风,推动了初唐诗歌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总的来说,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它表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既有描写历史和事物的诗歌,也有山水诗,如王波的《王腾歌》。或抒发离别之情,如王波的《送杜少甫蜀传》,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还有罗的《余义水送人》。有歌颂招人驻防边远地区的,有描写招夫思妇的,有对不幸女性表示同情的。四人都是才气高,地位低,这使他们更贴近社会现实,所以诗歌往往被用来揭露一些社会现象。
四位杰出的诗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改变了齐梁留下的不良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走向成熟。五言律出现在“四大家”之前,初唐诗人王绩(王波是王绩的侄孙)也有所努力,但作品不多。直到“四大宗师”,五律才得到充分发展,并逐渐固定在作品中。“四大家”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诗歌,为沈全祺和宋后来的格律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兴盛,七言古诗直到唐代才兴盛起来。四大家(没有七言诗的杨炯)以大量的佳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因此,初唐四杰在诗歌形式发展方面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四人之中,各有侧重。王、杨擅长五律,鲁、罗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非常推崇“曹节”。
曹操和魏武帝擅长古典诗词,他们有抱负,有远见。
曹丕魏文帝建安文人
曹植和陈的代表作《洛神赋》和《白马》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居住在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被称为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八个人。他们是金农、、李、李珊、黄慎、郑燮、高翔和王。扬州八怪大多是中下知识阶层。他们有的是被罢官的州县官员,有的是没有取得功名的文士,有的是穷困潦倒,靠画画为生的画家。他们或在扬州长大,或为外省来到这里生活,各自都有坎坷的经历。他们纷纷聚集扬州,在扬州繁荣的书画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书画作品。
“扬州八怪”是一群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都知道官场的腐败和富商的敲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异,结合自身经历,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常常对受苦的人深表同情,并代表他们发出愤怒的声音。但由于他们受的是封建文化的教育,而当时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他们的感受和不满无法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其中,官员努力建号,让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心官场,就洁身自好,不合习俗,标榜自己有远大理想。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赖,所以往往处于思想矛盾的极度痛苦之中,在犬儒主义之外不得不妥协求生。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留下了很多评论,可谓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善作品中的矛盾是最痛苦、最激烈的,他成了攻击的主要对象。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他们崇尚原创风格和“独立”。他们公开宣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生,撕破了文人画家曾经把绘画创作视为“高雅事物”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表现画家的清高、孤傲和庸俗。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兴、比喻等手法写诗赋诗,赋予其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的《风竹图》,以不畏强风的壮竹象征倔强不屈的性格;黄慎的《讨图》和罗聘的《卖牛歌》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在画风上,扬州八怪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水墨写意的技法,并在水墨上进一步发挥专长,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叶之形。在笔墨中,他们天马行空,驰骋自如,直抒胸臆。因为他们的作品与当时流行的含蓄淡雅的花鸟画风格相悖,所以经常受到评论家的严厉批评,被称为“怪”。
“扬州八怪”艺术虽然只流行于当时的扬州及其周边地区,但它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的大部分兴趣都融合在诗词书画之中,绝不会粉饰太平。他们用诗和画来反映人民的疾苦,发泄内心的愤怒和苦闷,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凶班》、《夫子路》、《逃离荒野》就是如此。
在那个封建制度极其残酷,文字狱兴盛的年代,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难怪某省长摇头称之为“奇怪,奇怪”。
邓拓曾写道“宋吹扬州怪名,兰竹影伴书声”,可以算是对他们“怪”的特点的概括。
金农(1487-1764),本名寿门,本名东信,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50岁后开始画画,一生清贫。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见长。他的画造型古朴简约,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迷因图》《月亮花图》等。他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情趣。
黄慎(1687—1768),福建宁化人。小时候家里穷,学怀素书法受益匪浅。他以草书作画,自创风格,擅长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主,也有不少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苏武牧歌》等。
李姗(1686—1762),宗扬人,号,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十六岁时就成名了。曾任山东滕州知府。他受徐渭、石涛的影响很大,画风粗放,不拘一格,泼墨淋漓,色彩淡雅,以至于“水墨交融成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青玉图》等。
李(1695—1755),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20年。与金农、郑燮为友,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他画梅子作为比喻。他在题诗中写道:“此梅花普普通通,无笔可阅。画师随时不了解风俗,怒不可遏。”作品有《鱼游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扬州人,西塘人。高翔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人孤傲。他钦佩石涛一生。他擅长画山水、花鸟,喜欢画枝头稀疏的梅花。作品有《弹指亭》。
王(1685—1759),安徽休宁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我穷并快乐着,学艺术,擅长画梅子。他与金农、高翔、并称为“画梅四大家”,其作品有《梅梅图》等。
罗聘(1733—1799),本名荀福,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他是“八怪”中最年轻的,但学识水平很高,文笔不凡。他做了一辈子官,以卖画为生,一生落魄。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
郑燮(1693—1765),江苏兴化人。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秀才,他是乾隆的秀才。曾任山东省范县、魏县知县。他因为开仓库救助灾民得罪了老板,愤然辞职,住在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画造诣很高,善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集真迹、草书、隶书、篆书于一体的六部半书法风格。人们称之为“石头铺成的街道”。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民性的画家。他在魏县任县令时,为知府画了一幅竹子图。碑文写道:“斋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小官总是在意他们的感受。”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朱允明(1460-1526)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山治。因为他的右手多生了一根手指,所以他生了自己的手指。江苏常州(苏州)人,出生于一个七代官宦的奎儒世家。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
(1470 ~ 1559)初名壁,字明,后字钟,止云,谥号衡山居士,号文衡山。常州(今苏州)人。吴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54岁的时候,54岁的时候,龚升试着做官,他被授予国子监待诏,所以他把它叫做待诏。
唐寅(1470 ~ 1523),字伯虎,字,别号“江南第一风流书生”,祖籍苏州。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绘画与沈、、齐名,史称“明四家”。诗文赋与文徵明、朱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又称吴门四才),居江南四才之首。
徐祯卿(1479-1511年)被称为长谷和郭昶。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作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因“江左家家富玉,扬州花木如烟”的绝句而为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