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桥剧场的那些事儿|北京天桥剧场
The Former Tianqiao Theater 老天桥剧场曾在一代人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就像当年北京许多新建筑一样,平稳端庄的形象、不 事张扬的表情。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稍纵即逝,让我们一起聆听李畅教授再次重温老天桥剧场的那些事儿。
20 世纪50 年代的中国
20 世纪50 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就与欧洲国家开始建立文化交流,而这在解放前基本是没有的。
交流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戏剧的交流,这就需要建设与国际标准相当的剧场。然而那时的中国只有礼堂,
几乎没有一个与国际对口的剧场。可以成为“剧场”的,要么是清朝留下来的,要么是民国时期改良的戏园,
大多以唱京戏为主,譬如上海有天蟾舞台、大舞台,北京有东华门的真光戏院,即现在的儿童剧院,还有开
明大戏院,后改名为珠市口电影院,现在已被拆掉了。
1951 年,李畅先生曾有机会在东欧学习剧场设计和戏剧演出,回国后,正值国家需要建设剧场,于是被邀
请作为文化部剧场建筑顾问,与文化部常学诗总工程师一起拟定建设剧场的相关文件。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
困难时期,要求全国各省市文化局建设剧场需分两期或三期建设,同时给省级剧场一次拨款50 万元,给市级剧
场一次拨款30 万元。天桥剧场是全国第一个建设的剧场,又位于首都,所以破例拨款70 万元,作为第一期的
建设经费。
老天桥剧场的分期建设
当时为减少拆迁,选址在天桥万盛轩剧场、小桃园戏园以西的一块空地建造天桥剧场。建设一开始,设
计组就被明确要求舞台空间和观众席空间都尽量做到和国际惯例对口,设计图纸完全按照标准剧场设计。第
一期经费只有70 万元,只能先建造一个小的前厅和合格的观众席、主舞台,其他附台、化妆室都没有单独设
置,化妆室暂时放在舞台下面。观众席没有前厅,只有一个3m 宽的走廊,一切都不得不因陋就简。第一期工
程建筑师是刘世铭,剧场技术顾问为李畅、齐牧冬、陈治。1953 年11 月第一期工程结束后,梅兰芳来此演出,
接着是东柏林警察铜管乐队的演出。
刚刚演出1 个多月后,就接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剧院要来中国天桥剧场演出的消息。上演3 个大型歌剧:《奥
涅金》、《暴风雨》、《多瑙河上的查布罗什人》和3 个芭蕾舞剧《天鹅湖》、《巴黎圣母院》、《阿依巴
利特医生》,以纪念中苏建交5 周年。但上演这样大规模的歌剧,要求剧场能够容纳这6 个大戏的全部布景
及器材,而且要求剧场设备必须有在3~4 小时内更换一个戏的大型布景的能力。因此,天桥剧场的扩建迫在
李畅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1949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历任中央戏剧学院
舞蹈团、中国青年文工团舞台设计师、图书馆馆长。参与了天桥剧场、首都剧场等的设计工
作,目睹了新中国几十年来剧场艺术发展的历程。舞台设计作品有《桃花扇》、《原野》、
《大雷雨》等。
39
眉睫。人民政府要求在50 天内扩建完成天桥剧场的第二期工程,包括:
(1)改造整个舞台,扩建一个约400m2 的附台,同时加大舞台塔负荷,增加屋架数榀。
(2)扩建前台休息室、贵宾休息室以及观众两侧的休息廊,扩建楼座休息室及休息廊。
(3)改建原有乐池,可容纳乐队80 名演奏员。观众席全部重新装修,并建造二楼贵宾包厢;改造观众
席内全部投光口。
(4)改造艺术灯光的控制设备。使用苏联制造的西门子式钢丝操纵器(50 路),使强电远离工作人员,
并使操纵集中,减少程序。
(5)增加3 层楼的化妆室、排练厅后台。
(6)彻底改善为观众服务的暖气、冷风和通风、卫生设备,使之接近国际通用标准。
第二期扩建工程的建筑师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张、方伯义,剧场技术顾问是李畅、陈治。由于老天
桥剧场的第一期工程参照苏联和民主德国的建筑规范,分期建设完全不会影响它的质量,在第二期建设中就
形成了一个也是中国第一个能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剧场。50 天的扩建完成,老天桥剧场如期迎来了莫斯科音
乐剧院的演出,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家们对后台部分化妆室环绕排练厅的布置方式很是赞同。于是此
后的几年中,中国重要的歌剧、舞剧剧目以及重要的国际对外交流都在此进行。
之后,老天桥剧场又经历了几次扩建,主要是加大前台休息厅、增加为贵宾服务的专用设施等。
老天桥剧场的技术实现
西方剧场大体分为英语国家体系和欧洲大陆体系,两者的剧场设计由于演剧的习惯和体制不同而有所区
别,欧洲大陆的剧场设计更传统、更讲究一些。李畅先生曾经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并入中央戏剧学院)
学习了英美国家的剧场体系,但新中国成立后,学习的苏联又属欧洲大陆的剧场体系。
第一期建筑中,老天桥剧场的舞台内部宽22m,深度为16.75m,内部高度为16.5m。观众席长度为
33m,宽度为22m,***容纳观众1 600 人。其中舞台内部宽度、高度都比国际惯例的尺度稍小,但尚接近标准。
在剧场设备制造方面,中国之前一直是没有的,舞台布景要靠人爬到房梁上用手动滑车来调整,悬吊这
些布景至少需要两三天,而欧洲的机械调整吊杆只需一两个小时。美国剧场一直到今天都保留手动吊杆的传统,
而在欧洲地区,德国率先发明运用电动或液压的方式控制吊杆。1952 年,对当时中国所有现存的剧场进行调查,
只有3 根吊杆。经过计算,老天桥剧场需要约35 根吊杆,成为国内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安设吊杆的剧场,此
后中国所有的剧场均开始使用我国自造的吊杆。
舞台灯光的控制需要一个集中的控制台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但当时没有优良的控制台,就在一个水缸
里放盐水,用两个铁片做正负极,拿一根木棍,利用铁片的靠近或远离来达到灯光的渐明渐暗。但这样的方式
难以实现剧场灯光所需的几十个回路控制。最终老天桥剧场选用了苏联仿造的西门子式钢丝操纵器,可同时控
制50 组灯。以后,经过我国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的***同努力,我们再造的灯光控制器材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同时期的首都剧场
李畅先生同时也作为首都剧场的舞台工艺设计顾问,参与了首都剧场的建设,设计师是林乐义、孙芳垂。
当时正值50 年代苏联建筑界大事宣扬塔什干剧院,所以首都剧场深受其影响,其剧场平面、立面总体规整而
朴素,按照歌剧与话剧两用的模式设计,舞台部分也设计了后台,相当于塔什干剧院与老天桥剧场后台的结
合形式。由于首都剧场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用到今天,是典型的场团合一方式,使得剧场与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一同受到大家的关注。
老天桥剧场作为我国第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歌剧、舞剧的剧场,其建筑和设备都对之后的剧场建设起到
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也对西方歌剧、舞剧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