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武汉光谷的照片及介绍(武汉光谷的发展)急求!!!!
第一张是三十年前的武汉地图。那时过了卓刀泉以后,除了体育学院、地质学院、华工几个校园以外,只在鲁巷、关山口、关山有一点连片的房子。民院路、楚雄大道尚不存在。(貌似只能发一张图上来啊?现在的光谷照片很多?你就自己去找吧。。。)
鲁巷的变化最大。早年鲁巷就是一个交叉路口,但是没有大转盘,主干道珞喻路的车辆稍多,其他几条支路的车辆很少。我根据回忆,手绘了一下几条道路的大概模样。民院路是1983年建成的,和目前的走向不太一样,早期的民院路是从尖东智能花园(1999年左右建成)的地块范围内经过。在目前大转盘偏南的位置,曾经有个小水塘,当然后来填了。旁边有集贸市场。鲁巷周边有一些低矮的平房,有些小商店,而房子的后面几乎都是菜地。?
鲁巷到关山口,旁边是华工、中医院。关山口到关山还有连片的房子,但是关山口往东则完全是农村的感觉了。
鲁巷虽然从交通的意义来说比关山重要,但早期鲁巷几乎没有像样的商业,大家都是匆匆过客。那时关山比鲁巷发达得多,连接鲁巷和关山的关山路(也就是现在的光谷步行街),早年是破败的小路,路边还有臭水塘。但是在接近关山的路段变得非常热闹,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还有一家电影院,小时候我除了在学校大院里看电影,再就是去关山电影院看电影,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个电影院才逐渐淡出了视线。
民院路是为了配合中南民族学院的重建而建成的,本来只是两车道,路边除了农村,还有大片的湖面(以前的南湖很大),九十年代后逐渐填平,变成当代学生公寓之类。民院路现在的宽度大概是早期宽度的3倍以上。
鲁磨路过了地质学院以后,基本上就是农田了,有一条公交车一直开到植物园,可以步行去磨山的后门。当年磨山的门票不过两毛钱或五毛钱,可是即使这样我们这些小孩也不愿买票,而是从无人看管的后山围墙翻进去。我特别怀念八十年代的磨山,真正是一个世外桃源。还记得某一年我行将远离武汉,最后一天就是到磨山,坐在朱碑亭上,看东湖的大雨将至、风起云涌,心中无限感慨。
珞喻路是在1986年底开始改造的。这个时间我记得很清楚,因为1986年底,发生了大规模的学-潮,华师、武测的学生成群结队的走出校门,步行到大东门一带。正好那个时候,街道口-广埠屯之间的马路开始拓宽,路边的高大的行道树被纷纷砍伐,“游-行”和“砍树”两个情景同时在华师门口发生,深深的刻入记忆中。珞喻路的拓宽是分段进行的,砍完广埠屯的树木,接下来是卓刀泉、马家庄,工程持续了好像几年,大致形成了目前的这个宽度。若干年后,又进行了一次黑色化的改造。现在的路况是挺好的,只是路旁不再有高大繁茂的梧桐树了。
1986年之前,洪山区地位低于武昌区(洪山区相当于郊区,不算市区),1986年之后洪山区升级了,并且获得了不少原属于武昌区的地块。新兴的洪山区受到北京中关村的启发,在1988年左右启动了科技一条街的建设。转眼二十年过去,我们只看到卖电脑的一条街(这方面据说可以跟中关村齐名),科技、创业就谈不上了。
再说说八十年代的公交。
那时武汉公交运力不足,极其拥挤,公交车经常在始发站就挤满了,后面的站就很难再上人,因此不停站、越过站台再停车的现象非常普遍。以我画的上面那张图为例,15路公交车如果在关山口就挤满的话,到了鲁巷,往往不在车站处停车,而是继续行驶一两百米后短暂的停车下人(在目前加油站的位置)。很多年轻人都会飞车(公交车还没停就扒到车门上了),还有一些聪明人干脆不在公交站等车,而是直接去后面两百米处碰运气。对我这样的小学生来说,和几百个大人去挤公交真是一场噩梦。
15路是铰链车,按说挺长的,可是仍然应付不了高峰的客流。于是武汉市开通了1字头的“高峰车”,其中走珞喻路的是108路,从关山口到武昌火车站,只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行驶,只停靠大站(鲁巷、广埠屯、付家坡,有时也包括街道口),不停靠小站(吴家湾、马家庄、卓刀泉、洪山)。108路是我去大东门读书时的最爱,只要能挤上108路,不用20分钟就到大东门了,而且没有停站时的上下客的拥挤,只要站稳了,从头到尾都不用挪窝,周围的乘客绝大部分都是到大东门或火车站的。早期到付家坡下车的人也不多,因为那时中南路还不发达,1986年中南商场开业后,中南路就火爆起来了。
我回家时,一般倾向于到武昌火车站搭108路,因为大东门站经常挤不上去。可是在起点站,也是人潮滚滚,几百人抢一辆108,108又不是铰链车,容量有限。那时我作为一个初中生,就在实战中锻炼出了飞车的本领,居然屡屡成功,曾经有一段时期,我连续100次成功的抢到了座位,呵呵,那时候哪有什么文明乘车的概念,文明人别说抢座位,根本连车都上不去。
经过珞喻路的除了15路和108路,还有一个开往葛店的25路。在我的头脑里,葛店就好像另外一个城市,这条公交车相当于长途车。1988年底,新开了一条77路,相当于15路的区间车,起点是鲁巷,从此我就再也不怕挤不上公交车了,而且保证有座位坐了。又过了一两年,5字头的专线车大批量开通,武汉公交最困难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九十年代,珞喻路上开始流传“521的传说”,15路铰链车则淡出了历史舞台。其实呢,我更怀念108路,我经历过最疯狂的108路曾经只花10分钟多一点就从大东门开到鲁巷,比后来的521还牛:521总还要停几站,而当年的108如果在广埠屯和卓刀泉没人下的话,就一站直达鲁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