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孟静娴的结局早在甄嬛封贵妃时,编剧就用一双筷子暗示了?

隐喻是影视作品的本性所在,因为影视是在用画面说话,凡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它们都有隐喻的功能。

很多人说《甄嬛传》里有很多细节很难懂,需要细细揣摩才能领略其中的涵义,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这部剧里运用了许许多多的隐喻手法。这些都是很容易错过或者不能深入理解的,那么你就不会真正领会它存在的意义,或者是编剧要提到它的意义何在。

举一个剧中运用的隐喻例子,我相信刷剧很多遍的人是懂的,而只看皮毛的人也许就没发现其中的关窍。

甄嬛初次在御花园遇到皇上的时候,为什么是以杏花为背景,吹得是一首《杏花天影》,还要和皇上说一段关于她对杏花的看法呢?

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

这样深刻别致的见解一出口就惊艳到皇上了,没想到一个幽居深宫不得宠的小主如此的见地不凡,为此让皇上对她刮目相看了。

如果你是这样理解,我只能说你理解地没有错,不过你只是理解了这段的表边涵义。其实编剧这里已经借甄嬛对于杏花的这段看法把她与皇上的结局隐喻出来了。

她和皇上之间就如这杏花!开头是绚烂美好的,就像艳丽夺目的杏花,结局是悲惨潦倒的,就如酸涩的果子,到最后于甄嬛没什么意义,因为这不是她向往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剧中像这样的隐喻可以说是处处都有,?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隐喻眉庄的结局;温顺会鸣唱的黄鹂鸟隐喻安陵容;长相思琴与长相守笛隐喻的则是甄嬛与果郡王。

言归正传,来说孟静娴与筷子的隐喻联系。

孟静娴是沛国公家的小姐,温娴雅致,家室高贵,一心思慕十七爷到非嫁不可的地步,最后把自己熬成了大龄神女。最后还是皇上体恤沛国公一家,才赐婚果郡王,让她嫁于果郡王,遂了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她是个聪慧的女子,入府后很快用一些手段先怀上了果郡王的孩子,母凭子贵,从而也逆转了她在果郡王府本来被动的局面,反倒把浣碧压了下去。

倘若不是果郡王先入为主地爱上了甄嬛,如此聪慧大气的孟静娴绝对是他的良配的。倘若不是孟静娴误食了六阿哥弘曕的汤羹,中了剪秋本来想要毒害甄嬛和弘曕的毒,她也不会中毒而亡,元澈也不会从小就没有娘亲,也许在往后的长久岁月里,她和果郡王真的可以相亲相爱相守一生。

可惜的一切都只能是我们的希望!你是不是你会觉得编剧有点无情呢?为何要把这样一位痴情又贤淑的女子突然安排成这样的结局呢?

其实编剧在孟静娴还没正式出场,在甄嬛诞下双生子,封贵妃的时候就已经暗示出了孟静娴的悲惨结局了,并且是借一双筷子来暗示的,我也是看了好多遍才联想出来的,编剧的心思真的是细思极恐。

甄嬛封贵妃那日,前朝后宫很多人送礼前来祝贺,其中就包括沛国公府的礼物,送的是什么呢?是一双筷子,名为?文犀辟毒筷?。据槿汐解释,这种筷子和银质的筷子一样都是可以验出是否有毒的,不过这一种材质的更罕见,是一件稀有的宝贝。

沛过公会送这样的一份礼物,是因为他懂得后宫人心险恶,污秽手段,好意提醒甄嬛的,可甄嬛又怎会不懂这一片用心呢?只下毒之事防不胜防,哪里可以躲避得了。

沛过公一片好意,送辟毒筷来躲避下毒,却没想到孟静娴居然是中毒死的,看来送的礼物不是真的用来辟毒的筷子,孟静娴才是那一双真正发挥作用的辟毒筷。两相联系在一起思考,才惊觉编剧原来早就埋了这样一个细思极恐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