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影《七月与安生》
在国产类型片里能够感受到演技的存在,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在《七月与安生》里,能够打动我的,更多的,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曾给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换掉两位主演,从其他所有相似类型的女演员里选出另外两位,换掉周冬雨和马思纯,那样的话,我还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换掉扮演家明的李程彬,我认为对整部电影来说没有任何影响,换掉马思纯,我认为其他演员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马思纯在电影里所呈现的状态,而对于周冬雨,我似乎想象不到别的演员去演安生会是什么样子。这种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我认为则是一个演员演技的意义之一。
《七月与安生》不是文艺片,从内容和风格上不难看出它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青春片。电影里有狗血的情节,也有MV式的画面,但是一旦把镜头聚焦在七月与安生的身上时,这部电影能够跳脱于其他同类型作品的特质便出现了。而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从头到尾,叙事的专注力从来没有离开过两位主角,正因如此,两位主演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实本片在几乎已经玩臭了的青春片市场里并没有太多优势,“青春片”放到它头上甚至会有减分的效果,但幸好,电影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导演曾国祥抓住了。
导演解释说七月与安生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而这部电影也有自己的两面,一面是其他同类电影里相似的“狗血三角恋”,另一面是同类型里没有的现实。而这种现实状态则是让两位演员的表演扎根的土壤。安生这个人物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很熟悉,但在同类的电影里似乎从没见到过。如果说电影是创作者观察生活的一个角度,那么他应该是不会关注自己所讨厌的一面。但说实话,假如我的生活中有安生,我会躲得远远的,不想和她有什么联系。这就像在初中,在高中时,我很少接触的那类同学一样,我知道他们所接触的人与我三观不同,我知道他们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我还知道他们终归要尝到当时自己荒废学业,放任青春的后果,但我不知道的是,长大后的我自己会和七月一样,变得平庸和无趣。
七月与安生,都是之前电影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具有当代生活状态的人物。在她们两人身上有真正属于大多数大陆青年们的戏剧冲突。是自我放弃,混迹社会,还是中考,接着高考,走那条保守安全的路。是回到家乡,安稳工作,还是去北京,去上海,打拼漂泊。种种选择,似乎哪个都不是十全十美,哪个也有些无可奈何,这种不同道路的选择,便是七月与安生之间最本质的矛盾。不过,支撑起这部戏的,是周冬雨扮演的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