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

中国的戏剧和电影通常用很长的跨度来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用这个公式来描述八年抗战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影片以“九一八事变”开始,张忠良与苏芬结为夫妻,以抗战胜利后苏芬绝望地投河自尽结束。线性编年叙事,前后因果关系。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影片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一个家庭的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从家庭的角度反思时代,批判社会。同时,影片并没有表现在战时家庭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矛盾冲突状态下,国破家亡,而是怀着对苦难深重的普通民众的极大同情,通过家庭命运的变化,刻意反映了抗战前后“两个世界,两个人的生活”的严峻性,从而使影片具有了强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的色彩。创作者追求在《你将何去何从》中展现一个时代的缩影,使他既有民间的边缘视角,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黑暗现实社会的统治者,以一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呈现方式表达对国家和人民苦难的巨大忧虑。

& lt《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的传奇命运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影片体现出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趣味隽永深刻,是一部充满批判激情的长篇史诗。注重观众心中对蔡楚生的欣赏和接受,注重中国艺术的叙事传统,注重电影创作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影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故事曲折,但脉络清晰,显示出高超的功力。为了增强概括性,影片采用了多日剧情线同时发展的结构形式。它们通过张忠良交织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张忠良与抗战妻子、何以及所谓的亡妻苏芬的关系一波三折,直到最后三个女人同时出现,故事达到高潮。苏芬看也不看辱骂和殴打就投河自尽了。这些情节主线分时展开,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既冷静地呈现了一个广阔的时空背景,又充分为主要人物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拓展了整个故事背后的深层信息。同时,影片中明星云集,场面宏大,具有穿透社会历史的史诗性。创作者注意把纷繁复杂的电影内容和实物纳入自己的情感框架。故事处理重叠自然,有一定的力度和个性,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展示中仍能感受到他们的个人特色。从而实现细致的人物描写与深刻的社会批判、深刻的焦虑愤慨的情感表达与广阔的叙事生涯的有机统一。

导演蔡楚生对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社会底层人民表达了真挚而深切的爱与同情。他运用的娴熟的电影叙事技巧都服务于这样的情感和意识形态原则。在这样一部触及尖锐的社会主题,以开阔的视野展现整个时代和历史真相的史诗电影中,蔡楚生注重构建故事完整、层次分明、反差冲突分明的典型戏剧结构,同时十分注重表现手法和民族化,试图用电影的内心感受感染观众,使作品贴近最广泛的观众。主演白洋的影片回忆说:“蔡楚生在对影片的构思上,总是想到观众,观众就是他心目中的墨,所以往往以此为标准。他用的艺术手法,必须是观众听得见、喜欢的,但不是单纯的迎合观众,而是寓教于乐。可以说,蔡楚生非常熟悉中国观众的习惯和心理,善于表现细节,处理高潮戏。在影片中,他经常运用层层渲染、排列、对比和呼应,以清晰的脉络展开复杂尖锐的冲突,并巧妙地运用戏剧因素。如何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中运用好中国的传统技法,如何获得100%的观众,是他在艺术创作中考虑的首要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要要求艺术家让大家理解他的作品。”这种思想显然体现了深深隐藏在蔡楚生身上的一种创作情节。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框架严格遵循戏剧冲突法原则,重点在于如何生动感人地讲述故事,举重若轻的人物塑造为剧情服务。其时空结构和视听构成也是围绕戏剧场景展开的。如果大量的平行镜头组合在一起,增强情节对比效果,提示具体叙事中所包含的价值和情感,不仅会有口若悬河的效果,还会产生“轰动效应”,显而易见。在影片中,中镜头叙事也运用得较多。比如影片结尾的高潮场景,苏芬端着盘子走进舞厅认出张忠良,用的是中间镜头。这种包含了较为完整的全景画面的镜头处理,具有强烈的对比感和层次感,同时戏剧性因素明显,是将戏剧性因素融入电影摄影的成功范例。除此之外,影片在史诗般的追求、诗意的表达、质朴的表现上也表现出色,成为40年代戏剧电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