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玛索徒手给婴儿挤奶。电影就是这样。
《动荡的岁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强烈而张扬的民族精神。这部电影不禁让人想起法国作家雨果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著名小说《九三》。雨果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深信人道主义是拯救社会和改善人类状况的好方法。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愤怒地抗议奴役、压迫、肉体摧残人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版《93》艾敏作序)所以,在读《93》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雨果的眼里,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并不重要,他并没有单纯地从政治需要和阶级利益的角度去写那些身处战争的人:敌我之间没有善恶,只要人有信仰,就是高尚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当然,这样的认识论是绝不允许出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的(所以我们的革命历史著作必然会成为“宏伟”的编年史和教科书?!只有从政治需要和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才能安全稳妥地创作?!)。《动荡岁月》是93年的第二版。其实电影只想讲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两男一女的故事,一个看似低俗的故事。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对信仰的坚持,对自由的渴望,对亲人的奉献,对亲人的牺牲。这里不想过多的重复剧情,只想说说看电影时的灵光一闪。在《动乱年代》的结尾,伯爵帮助儿子拯救了他的爱人。在他被枪杀之前,他在敌人的城堡里升起了胡安的旗帜。这时,我想起了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中,在乱军中死去的影子武士和水漂走在一起,血淋淋的大旗随着他的尸体顺流而下。同样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