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千里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部电影是荧屏上的代表作?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曾经最想看的三部国产电影之一。另外两首是《小城之春》和《红旗谱》。现在只有红旗谱没看。对这部电影最初的印象只有上官云珠的经典台词:“她是你的抗战妻子,所以...那我就做你的秘密妻子。”我哥对电影的评论有时候很精辟。比如他说《廊桥遗梦》是美国版的《小城之春》,说的很准确。但当他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非是“痴情女心碎人”的老故事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虽然我记得的那句台词似乎印证了这一点。那天终于抵挡不住诱惑,在图书大厦买了一本正版,昨天终于放进了磁盘驱动器。在这部电影的三位女主角中,白洋是写在第一排的主角,修文淑是客串演员,只是配角。而且每次说起这部电影,姐夫总说白杨的表现“很蠢”。直到昨晚我才明白为什么,这要看她在和谁竞争。说实话,直到最后一次她投河自尽,我才觉得她真的放松了。在这之前,我总是在十字路口看到她和赵丹对视的大眼睛。这三个人中,修文淑最不吸引人,上官云珠的戏份最少,但更吸引我的注意力。来说说电影吧。苏芬是上海的一名纱厂女工,这个身份让我想起了从未谋面的奶奶。抗战爆发,一家人开始离开混乱的八年。素芬和婆婆带着抗生素回到了乡下。爷爷奶奶也是那个时候离开上海,逃到了湖北农村。小时候只听爷爷说过,剑峡和牛肝马肺峡都被认为是三峡之一。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逃难,连长江边都被日军飞机炸了。另一边,张忠良历尽艰辛来到重庆。爷爷奶奶也跟着学校,一路从北京到武汉、昆明、成都、西康、重庆。电影中,庞称张忠良为“峡江人”,是当时逃往重庆的人的统称。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创下票房纪录了,因为这是中国人那八年真实生活的写照。看电影的时候,忍不住想象长辈们的故事。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趁他们还记得的时候,把那些经历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丢失了。于是电影变得越来越真实,仿佛经历过一样。生活本身一般比编造的故事更曲折离奇。说到这,我想起刚刚听说一个从地主家逃出来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原名叫“觉新”,我想他的故事一定不比《家春秋》差。这是题外话。回到电影,张忠良在重庆环境的改变似乎是必然的,但我总觉得这部电影有点概念化,比如关于理发的那部。但影片的主创几乎都是抗战时期去过重庆,抗战结束后又回到上海,所以他们作为首都的生活,以及他们后来得到的大人物的面孔,恐怕都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的。总觉得自己是陶金形象里的小白脸,所以后半部感觉比前作更接近角色,那个曾经很惨后来很幸福的堕落的张忠良。以前素芬是他生存的精神支柱,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其实他很想看老龚的信,但又怕王丽珍匆忙把信撕了扔进河里。从此以后,他可能再也不会想这件事了,和家人唯一的联系也中断了。他不会回头。与张忠良相反,他的弟弟张中民被迫在梁山打游击战。也许游击队的生活是电影创作者最陌生的,电影拍摄于1947,所以过于简单化。其实这部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写成的关于八年抗战的电影,也是解放前的经典镜头,即孙道林的银幕处女作《大团圆》,改编自黄宗江的话剧,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对应看。那是北京一个大家庭的故事。抗战后从重庆回来的儿子颓废了。孙道林的弟弟加入国军空军,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亲美派。最后一个女儿去了西山游击队,加入了* * *生产党。好像把游击队比作重庆大后方是当时电影的一贯手法,而且这都是解放前的国统区。很奇怪吗?一点点。我觉得《一江春水向东流》讲的是一个中国老式的“痴情女心碎人”的故事,写的是当时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家庭。但像琵琶行或者秦香莲的结局,总是幸福的或者至少是惩恶扬善的。然而这一次,却以素芬投河而告终——这条曾经代表夫妻思念的河,以及当年中国第一老太太吴茵绝望的悲痛。这似乎不合常规,但苏芬最后的遗书是写在张中民和万华的信的背面。或许这就是编剧给出的答案。也想起了关在《阮》里对蔡楚生的批判,认为他后来的电影不好,甚至认为这个人离开一段时间后有问题。我查了一下,蔡楚生是解放后才开始当领导的,主要著作只有《南海潮汐》。恐怕《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关做出这样的评价。但如果他知道这其实是真实的生活,他还会这么想吗?北京天气闷热,不知道说什么好。参考资料:
/subject/1389915/云和月(黑白)。昆仑影业公司出品1947。江,女学生,家住江西,在上海读大学,和姑姑住在一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不顾姑姑、堂姐周的阻拦,毅然加入了救亡图存的戏剧队伍,在京沪沿线宣传抗战。很快,她就爱上了同队的年轻音乐人高立斌。随着战事的发展,剧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重庆。此时,周以公务名义来渝做投机生意,并以金钱为诱饵纠缠,被拒绝。抗战胜利后,於陵与李彬结婚。这时,周摇身一变,成了“接待官”,在回沪前拜访了。他想带她一起走,并得知於陵已经结婚,愤怒地离开了。於陵和李斌复员回到上海。他们没有地方住,所以他们必须住在他们的阿姨家。周靠“接盘”发了财,而夫妇却一贫如洗。多亏了老朋友夏光远的支持,他们租了一个阁楼住了下来。李斌是一名小学教师,於陵是一名报社记者。不久,李彬患上了肺病,於陵怀孕后也生病了。周见夫妇日子不好过,便来勾引,后者不为所动。一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从报社回家,准备写稿子揭发周的“抢丰收”罪行,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大街上。李斌和演员们出去寻找,在得知於陵被送往医院后,他们赶到医院探望。於陵是早产儿,身体虚弱,医生建议需要长期休息,而不到一个月的宝宝更需要营养。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导演:石东山摄影:韩忠良编剧:白、周陶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