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几百年间“八股文”可谓深受诟病,但为何一直没被废除或替代?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虽然被人诟病,但是一直没有被废除,是因为八股文也有其优点,并且符合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

说到八股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八股文的死板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殊不知,八股文也有一些优点,也很有助于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简单一点说,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细心的人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八股取士有很多地方跟今天的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八股文和高考都是规定了考试内容的范围的,就像高考要考的是高中教材一样,八股文要考的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又比如,八股文和高考答题的格式都是有规定的,大题都有规范的格式。再比如,八股取士和高考一样都注重了公平性,以符合当时国情的方式进行最公平的选拔。

此外,让考生写八股文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选出立即能治理国家的人才,这就像高考一样,通过了高考并不是能用高中知识来治理国家、发明创造。两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公平地选拔出有学习能力、能吃苦的可造之材,在日后进行一番培养之后能够为国家效劳。

在当今通过高考的人会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而在明清时期也是类似的,那些写八股文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会被安排进翰林院继续学习。

八股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同一考试范围、行文格式规范、逻辑清晰,在这样的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人,起码具备了刻苦学习、有逻辑思考能力,是值得褒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