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去故宫参观旅游,如果不注意的话,根本不会注意到紫禁城内,隆宗门的牌匾上还插有一枚箭头。这枚箭头之所以被认为是清嘉庆年间遗留下来的,主要是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推测出来的。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北京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居住地,必然是守卫森严之地。单独的刺客想混进去,已经非常困难了,更不要说数十上百人的队伍,攻入紫禁城了。恐怕多数情况下,还没来得及靠近紫禁城,已经被守卫紫禁城的禁军给拿下了。
但是,偏偏在清朝嘉庆年间,这种事情就是发生了。
《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奸人陈爽数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宫,皇次子用枪殪其一人……王大臣率健锐、火器营兵入,尽捕斩之。”清仁宗就是嘉庆帝。
《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嘉庆)十八年九月,从幸秋狝木兰,上先还京师,而教匪林清党犯阙之变作。是月……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清宣宗就是道光帝。
原来,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带着宗亲大臣,到木兰围场秋狩。紫禁城空虚,白莲教的一个北京分支天理教,认为正是发动起义,进攻紫禁城的最好时机。他们在首领林清的带领下,买通了紫禁城内的太监,进入了紫禁城。
其中,百余教众从东华门进入,一路杀到了景运门,被堵在门外。另外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则从西华门杀入,一路攻打到了隆宗门。
景运门、隆宗门都是隔离内外廷的重要门户,攻进去就是皇帝与嫔妃们居住的内宫。平时,王公大臣也是不经允许都不可擅入的。好在,未登基的道光皇帝已经提前从木兰围场返回,就在宫内,率人抵挡住了天理教众的进攻。随后,禁军赶来,平息了天理教众的进攻。
嘉庆皇帝返回紫禁城后,听闻了消息,十分震怒,就命人去了箭杆,留下了插在匾额之上的箭头,以示警醒。这就是嘉庆不让拔掉箭头的原因。为此,嘉庆皇帝还下了罪己诏,表示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以此推算的话,自这个箭头被射入隆宗门匾额,距今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不过,到了现在经过文史专家走访,以及对古籍、史书的查找之后,认为这个箭头可能并不是嘉庆时期留下来的。根据对五十年代,负责清理、修复隆宗门的老工人回忆,当时隆宗门的门框、匾额、椽柱上有很多箭头。门框等显眼位置的箭头都被拔掉,修复了。
隆宗门上遗留的箭头,除了匾额上的之外,在椽柱的头上还有残存的一枚箭头。说明老工人所说,是可信的。而在之后的修复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这些箭头就留了下来。这就说明,这些箭头很可能并不是天理教众进攻紫禁城时留下的。因为没必要留下这么多箭头作为警醒,实在是看着不雅。
因此,专家推测,这些箭头很可能是在清朝灭亡后,清朝的一些宗室子弟,在紫禁城内闲来无聊,拿大门当箭靶射,留下来的。特别是被勒令搬离紫禁城之时,也没什么心思去清理这些箭头,因此,才被长期遗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