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对这部电影的评论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钱学森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演员在演一部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是如何度过他辉煌而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剧本,他就是自己的人生。钱学森——党员,中国杰出的生产者,* * *的忠诚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他却“没心没肺”的留了下来。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不当,美国高人一等。但偏偏他又“倔强”,回到中国过着清贫的生活。与美国相比,当时的中国就像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和住着豪华别墅的富商一样,只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的抱负,在中国践行他的爱国主义。

当我看到第一颗原子弹时,他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好。也许用“美”在钱学森身上不太合适,但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现。幕前和后面的场景也是卫星成功发射,也是震撼时刻。在所有人都为之狂欢的时刻,只有他一个人露出深邃的眼神,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他在想什么?他成功了,这不奇怪吗?是因为这个场景已经让他麻木了吗?.....这个电影里好像没有提到。我觉得他是担心我们中国,担心子孙后代。

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他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应用到中国,让中国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他努力学习,一步一步地跟随知识的步伐,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当他学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回国的心慢慢侵袭了他。美国海军副部长金布尔声称,“无论钱学森走到哪里,他都可能抵得上五个师。就这样,他因莫名其妙的罪名被软禁,失去了自由。”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下,他终于回到了中国。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他教授太空知识。这一部分在影片中有所体现,让我震惊,因为那一瞬间让他想起了在美国教书的情况,和这一瞬间完全不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看完这部电影,我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有以下感悟。今天的中国是一头正在觉醒的狮子。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GDP增速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我们不必追求经济发展有多快。虽然经济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但我们应该追求质量的提高。如果第一个人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用爱国主义的态度面对一切,我们就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这么多的人。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就连排在我们后面的国家也有这样的荣誉。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和他擦肩而过?很多人也把矛头指向中国的教育体制,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现在有素质教育,这确实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媒体报道说,有美国人称清华北大为美国的储备学校,而大家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国内最权威的机构。许多在数学方面取得成就的学生出国公费留学,但只有少数人回国。此外,我们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比起钱学森那个时代,已经是高人一等了。但是有多少人能表现出他们的爱国心呢?如果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思考,那样做,中国现在是不是比现在更好?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中国人需要做的就是奉献我们的爱国主义,多想想我们的后代。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钱学森一样,但是我们要尽力为国家做点事,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