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镇的历史文化
兴化以庙宇名称为地名的村镇较多。其中,有以为纪念 楚国昭阳将军的庙宇——“山子庙”命名的山子村(北山子、南山子);有以“安基寺”命名为村名的安基村;垛田镇有以纪念汉秣林尉蒋子文将军的庙宇“将军庙”命名的将军庙村;中堡有以“长安寺”命名的“长安村;而距兴化城北22公里处的钓鱼镇,则是以“钓鱼庙”之名而命名的,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渭滨堂姜氏族谱》记载,宋元时代,姜氏家族便从江南苏州一带迁居兴化北乡以务农为业。因姜姓奉姜太公为始祖,并在村庄东南侧大河西高阜处建“钓鱼庙”,供奉始祖姜尚。为此,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兴化县志》(胡志)记载:“姜太公庙,在县东北四十里,旧名钓鱼庙。相传太公避居于此也。”钓鱼姜氏家族之所以认姜尚为始祖、建庙供奉,这与姜尚一生传奇经历和他生命不息、奋进不止的可贵精神有关。
姜尚,字子牙,号非熊,吕氏,东海上人。远祖“四岳”伯夷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南),立吕氏。系炎帝后裔,姓姜。姜尚早年不得志,曾在商纣王时任小吏,纣王无道,遂离开朝歌,游说于诸侯之间,不得志,便垂钓于渭水(今陕西省渭水河)之北。年近八十时(一说八十三岁)遇文王访贤,被迎往于丰邑(今陕西西安),立为国师,号称“太公望”。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处士,隐海滨。”公元前11世纪,姜尚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政权,遂被尊为“尚父”。周成王时,被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
后迁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传子吕伋,为齐国第二代国君。公元前391年,姜太公后裔齐康公吕贷被大臣田和放逐海上。因此后裔分散各地,或姓吕,或姓姜。
钓鱼庙为两进两厢,占地面积约为一千平方米。高大的山门面南而筑,正门门额上嵌“太公庙”石额。大殿上供奉姜太公塑像,两厢为僧舍杂用房屋。明嘉靖时,钓鱼庙改名为“姜太公庙”。清邑人涂之尧在《游钓鱼台庙记》中称:“兴化县东北四十里,有钓鱼庙,以为太公遗迹云。”此后,太公庙曾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和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两次得到修扩建。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兴化知县林诚思扩建庙宇,由太公庙住持负责营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住持达源及徒孙法恺募捐修庙。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兴化知县儒学教谕吕德举“念太公本姜姓,而国赐吕”,产生了“数典而不忘其祖”情感,邀刘敷生、朱良璧、陆聿鸣等募捐,购置砖木,建成前殿,两厢左右殿,一时香火极盛。令人惋惜的是,姜太公庙(钓鱼庙)不幸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战烽火中,庙宇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庄南高地和钓鱼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