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在《烽火记忆》之前的话
蒙山巍巍,见证着沉重的历史;沂水滔滔,记录着峥嵘的岁月。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无数沂蒙儿女涌跃参军,奔向杀敌的战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而今,山河无恙,英雄健在。眼前一帧帧沂蒙老战士的照片,展现在我们面前。深深沟壑刻上他们的面颊,眉须染尽雪花的洁白。透过耄耋之年老战士那浑浊的眼睛,我们依然看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抗美援朝战争的风云,他们的眼神依然那样犀利刚毅。
刘冬云是我学习外语期间的老同学,退休后在摄影家张新成老师的带领下,与何咏梅一起组成一个团队,担当起社会责任。历经艰辛,耗时一年多,踏遍沂蒙大地,记录拍摄下了近六百名如今健在的老战士照片。他们中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有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历经抗日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的兰陵县籍老战士陈作忠,今年已一百零四岁高龄,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及当年打日本鬼子,老人挺直了腰杆,攥紧拳头,眼睛射出一股怒火,仿佛又回到当年杀敌的战场。巾帼不让须眉,今年九十四岁的沂南县老战士于兰香,是现如今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女兵,一九四三年参军入伍,同年入党。作为一名华东三野第十兵团的战地护士,战场上为抢救伤员,曾不慎被缝合针刺穿手掌,感染后手臂做过大小六次手术,胳膊上遍布伤疤,仍带伤不下火线,被当时华东三野政委称为“最美的战地南丁格尔”。几乎所有的老战士当问及他们的功绩时,都陷入了沉默。他们回忆起战争中无数牺牲的战友,为能活到今天而感到庆幸。退役后,家在农村特别是山区的老战士都返回了家乡,他们默默地收起了功名,抗起锄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向国家伸手。
而今,沂蒙老兵们真的都老了,采访中当年最小的老兵也已年近九旬了。退役后,安置有工作的老兵晚年生活的安逸舒适。返乡务农的老兵们优抚待遇偏低(尽管连续多年得到提高),许多人因年迈体弱加伤病,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抚。
唐代诗人李白《侠客行》中荡气回肠的诗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过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沂蒙老兵们的真实写照。
趟过硝烟战火的沂蒙老兵,是***和国的功臣,理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得到心灵上的慰籍。
这是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沂蒙老兵,浑身布满刀伤弹痕。
这是一群令人爱到心疼的沂蒙老兵,身处困境不显功名。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红色的沂蒙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期间,爹娘送儿,妻子送郎,无数沂蒙儿女拿起刀枪保家卫国奔向杀敌的战场。戎装执甲,献身沙场,是战士的最大光荣,沂蒙人民视兵者为荣耀。
如果说,连绵八百里的沂蒙山是老战士们的温床;那么,沂蒙老兵则是***和国的奠基石,
? 刘冬云他们的团队,与时间赛跑,记录拍摄下极为珍贵沂蒙老兵的事绩和照片,为沂蒙人民留住了一簇璀灿的火炬,照亮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老区人民爱党爱国爱军、勇于奉献精神之路。
? 老兵是我们国家的财富,让我们记住这些老兵,祈福老兵们健康长寿。
? 马少华
二0二0年十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