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为何能降压?
利尿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它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再吸收,达到排钠利尿作用,使人体内钠和水的排出量超过摄入量,使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而达到降压作用。但继续用药 3~ 4周后,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已逐渐恢复,而血压仍持久降低,这是由于此时体内轻度缺钠,小动脉壁细胞内少钠,减少了小动脉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导致血压下降。目前临床上用以降压的利尿剂,根据作用强弱分以下三类。强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呋塞米;中效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弱利尿剂如保钾利尿剂氨苯蝶啶、螺内酯等。后者主要是与醛固酮形成竞争性拮抗作用,使其作用减弱,导致排钠保钾作用。氢氯噻嗪是一种利尿药,还具有降压作用,因此也叫利尿降压药。环戊噻嗪和氯噻酮等药也都属于此类。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而表现强大的利尿消肿作用,它的降压作用究竟与利尿作用有没有关系?是否降压作用就是利尿作用的结果呢?早年曾有人认为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就是利尿作用的结果。因为该药通过利尿作用可以使血容量减少,而血容量减少时血压可以下降,另外还有排钠作用,而身体内钠的潴留,也可使血压升高。但此后进行的许多实验观察逐渐否定了这种看法。例如,在服用氢氯噻嗪后,用血容量扩张药右旋糖酐补充由于利尿作用丢失的血容量,仍然表现降压作用。而长期服用氢氯噻嗪后,血容量逐渐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但是降压作用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