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边的错影》
1.电影开头的比喻
影片开头,是一个儿童的警察游戏。持枪的孩子追着另外三个孩子,而这三个孩子恰好对应了马哲怀疑的三个对象:疯子、徐亮、王红。这个孩子打开了每一扇门,当他到达最后一扇门时,他推开门,向下看着前方的倾盆大雨。
这也可以对应到马哲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方向,真凶在片尾不再重要的结局。《河边的错误》从追求真实,真相,到最后迷失了自己,是在追问残酷的现实,血腥而荒谬的命运。
2、鞭打、跪着、撅着嘴的动作
死者莫四的婆婆曾经遭受过丈夫的家暴。后来她收养了一个疯子,鹅鞭成了管教疯子的工具。从电影中的两个细节,比如天花板和桌子上的鞭痕,以及梦里姚思婆婆躺下撅嘴,然后把鞭子递给疯子的动作,可以发现姚思婆婆和疯子之间是有正当关系的。
因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疯子在墨思婆婆的影响下,并不认为暴力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他打丈母娘的时候,她反馈的是开心。婆婆代表的是家暴的受害者,疯子代表的是被思想煽动后失去理智,漠视生命的人。
3.徐亮的感谢
在案件的追捕过程中,异装癖的徐亮也成为了警方的怀疑对象。为了保守秘密,徐亮宁愿被马哲直接逮捕,也不愿将真相公之于众。但是马哲对正义和真理的渴望打破了徐亮的幻想。当时徐亮的异装癖足以造成他的社会死亡。外人的闲言碎语和异样眼光让他宁愿去死。他吞下了毒药,但被马哲救了。
许良回过神来,打着横幅笑着感谢马哲的帮助。临走前,他强调:“不要脱。”马哲走出大楼后,许亮从大楼上掉了下来,砸到了马哲的屋顶。回头看看徐亮说的话,每一个字都是画外音。故事到了徐亮身上,谁是真正的凶手已经不重要了。徐良在马哲面前结束生命的情节设定,不仅营造了情节的冲突感,也暗示了凶手似乎是马哲。
4.三级工作
影片开头提到了马哲的三等功,他的妻子、同事和记录都没有显示马哲的所谓三等功。马哲陪妻子做检查时,她提到两人都没有家族史。为什么会有10%概率的基因突变?真的没有家族史吗?结合马哲忘记的三等功,以及马哲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完全失去方向感的状态,其实马哲是有精神病的,而且他的病遗传给了儿子。
5.钱玲的秘密
磁带里钱玲的表白被火车的汽笛声掩盖了。直到影片结束,钱玲也没有说出这个秘密。结合各种铺垫,钱玲的秘密竟然是她怀了王红的孩子。磁带上,她说:“我最近胃口很好,一顿饭吃了20个饺子。”。
在马哲公布了钱灵被火车汽笛盖住的磁带后,接下来的场景是马哲陪着妻子去验孕。影片结尾有一种错觉,王红躺在地上,钱玲在吃苹果。所谓禁果,也可以暗示钱灵和王红除了精神上的交流,还有更亲密的行为。
6.马哲儿童和小男孩的死亡。
电影的结尾,很美好,也很温馨。马哲和他的妻子给孩子洗澡。坐在浴缸里的孩子转过身来,却有着疯子一样的五官。他混乱而麻木。镜头中,孩子在浴缸里盖着浴巾,他的小鸭子被放在漂浮的浴巾上。
而且疯子经常把石头放在河里漂浮的衣服上。这里比喻的其实是命运的改变。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悲剧上演。命运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对孩子下手:马哲的孩子和电影里被疯子用石头砸死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