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因病去世的“杨百万”怀定先生!

6月13日凌晨,有着“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职业投资人杨怀定先生不幸离世,享年71岁。随即各门户网站、财经媒体、上海本地媒体等许多媒体发布了消息,其中包括了新华社的《 中国传奇股民“杨百万”离世 》。杨怀定先生离世,成为全网关注的消息,充分说明这个从草根成长起来的“百姓英雄”在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留下的浓重一笔,得到了广泛认可。 他不仅深刻见证、深度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以芸芸众生中最底层的庶民身份成为持续在证券市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才71岁,未免太早了!在上海,以男性计,至少少活了十年,令人唏嘘不已。我看网上跟帖留言,绝大部分也是扼腕叹息。

因为证券市场这个媒介,俺与杨怀定先生有过交集但没有直接交流,都是在“杨百万”声名鹊起到如日中天后的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一次是某交易所高层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一次是某出版社组织的作者聚会。这两次因为规模比较小,有印象,至于其他规模比较大的场合有没有交集就不清楚了。

那时的杨怀定先生只有40多岁,年富力强,看上去很魁梧,脸圆鼓鼓的,衣着也比较朴素大方,神情从容淡定,话不多,但声如洪钟。记得那年因为行情比较低迷,一年下来跌幅不小,股民比较悲观,有关部门也是心急如焚, 杨怀定先生在座谈会临结束时“来年再战”的铿锵有力的四个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按照世俗的眼光看,在名声大噪之前的杨怀定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因为1988年的杨怀定已经38岁,在某个国企做仓库保管员,一杯茶、一张报纸,一天就混过去了。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最早听到这句话,还是一个在万科总部编内部报纸的某员工在90年代说的。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四十多年中, 多少人把握了人生机遇,实现了逆袭,杨怀定先生只是这千千万万人中出名最早、人生发展阶段前后反差最大、影响所及持续时间最久的人之一罢了。

中国股民数以亿计,杨怀定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从名不见经传到名闻遐迩;从“温饱型”到“富裕型”;从初中毕业生到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某大学聘为教授,并在2000年10月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台为MBA学生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

在证券市场,杨怀定先生创造了许多“第一”: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第一个到人行咨询证券业务的个人。

——第一个以个人名义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

——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证券交易环节纳税政策的个人。

——第一个私人聘请私人律师的证券投资人。

——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的投资者。

对土生土长的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上海人,哪怕他是普通工人,哪怕他只有初中学历,在视野、识见、对环境的敏锐性、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你不要轻易低估他。 这与环境的熏陶、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杨怀定先生虽然在1988年的时候还仅仅是铁合金厂的仓库保管员,只有初中学历,却在国企改革尚未大规模推开,我国证券市场仅仅处于襁褓阶段,就以非凡的胆识辞职,并瞄准当时利率高达10%以上甚至在部分地区实际价值低于面值、各地价差比较明显、交易机制初见端倪的国库券,不断奔波于上海与安徽、河南、江西等地之间,通过低买高抛的大手笔交易,很早就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在90年代初“杨百万”名号就此打响且不胫而走。

当许多人还在紧紧怀抱“铁饭碗”的时候,当许多人对股份制改革和证券交易木知木觉甚至将信将疑的时候,当许多人一个月工资仅仅一二百元的时候,杨怀定先生就通过刚刚开启的政策之门的缝隙收获了百万之资,在近三十年前,的确是振聋发聩也振奋人心的事情。

成为“杨百万”之后的杨怀定先生跟随时代的步伐,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初中学历的浅薄基础,加快了学习的进度。 在最高峰时期,每天要阅读的报刊达70多种。 除此之外,不仅学习软件操作,还和儿子一起开发“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在广泛吸收他人的观点后,再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加以升华,形成比较独特的操作理念与技巧,一方面整理成书加以出版,另一方面受邀到各地讲课予以分享。

(下面是杨怀定著的五六本著作中的部分代表作)

在“杨百万”声名大噪后,杨怀定先生一方面继续驰骋资本市场,身价自然不再是百万级。但是,对于习惯了粗茶淡饭的他来说,赚钱不再是他的终极追求了。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在2000年之前就开始系统梳理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对大盘、个股走势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且开发出一套技术分析软件,并与儿子一起软件公司,成立相应的俱乐部,还潜心写作出版了五六本书,其中《股市赢家》一书还被评为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受邀上媒体做节目,参加座谈会,到外面上课,甚至走上了最高学府的讲台。1998年,他还被央视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这个时候的“杨百万”,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杨老师”。而且,他也很享受这种身份的嬗变,并认为这些让他颇感自豪,是一项重要的自我肯定,其分量不亚于万贯家私。

刚刚到古稀之年的杨怀定先生因为糖尿病的困扰驾鹤西去,的确可惜。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对男性来一个“盖棺论定”,或者用是否做到“三不朽”来衡量。

“三不朽”指向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从这个角度看,窃以为杨怀定先生做到了“三不朽”。 杨怀定先生出身于平民和草根,有着草根常有的质朴、谦逊与随和,他遵纪守法,不逾矩、不越雷池,即使后来名震天下、腰缠万贯,也没有飘飘然、昏昏然,依然是节衣缩食,如同邻家大叔,可谓立德。敏锐捕捉改革开放的气息,破釜沉舟,置险境虽九死而未悔,终于大显身手,后来又一路披荆斩棘,于家、于人甚至于国,多有助益,可谓立功。笔耕不辍,留有五六本书,时常穿梭于各种讲坛,留下不少金句,以初中生之学历却在股市这个“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杨怀定语)纵横驰骋,可谓立言。

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众所周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是1990年12月19日,迄今整整三十年,而杨怀定在此之前的两年多就“下海”了。今非昔比,在那时就看到即将到来的改革大潮并且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嗅觉、胆识、价值观,能够有其一就殊为不易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向阳而生、顺势成长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还是碌碌无为,而杨怀定却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恢复后前半段个人投资者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多少年来,草根之逆袭往往会激起社会大众的追捧,因为他们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即使是被一块巨石重重的压制也会在其下生发出如同韭黄般灿烂且盘根错节的牙,这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奋斗精神往往会作为一个硕大无比的影投射在许多人的内心。 人到中年的杨怀定先生从枯坐半日闲的仓库保管员到谈经论道的第一股民,从手捧“铁饭碗”的无忧无虑者到跨界的前途未卜者,这本身就是慷慨激昂。

杨怀定先生的离去,人们对他的缅怀,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市场经济的厚爱,对个人奋斗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