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分析中国电影的现状。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国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上越来越好,重获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对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和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得到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海外竞争力依然较弱,这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我们简单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大片的成功经验:

从创作上看,中国大片探索出了一条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相互渗透的电影美学之路,特别是在主旋律要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一方面。

从观众中的社会效应来看,中国大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在通俗故事中蕴含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观的审美传统。

从资金投入方式来看,中国大片探索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内地与香港合拍等多种电影投资渠道,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进步。

从电影管理机制来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在电影引导、审查和监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是国产大片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国产电影发展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

第一,电影主题太直白。很多中国大片往往过于直接地暴露主旋律或主题,损害了电影美学的完整性,让观众失望。

其次,电影的通俗故事背后往往缺乏审美传统的支撑。中国电影美学的一个传统就是对通俗故事的描写表现出深刻的趣味,让观众在观看的乐趣中享受生活。然而,现阶段国产电影在“华而不实”之下缺乏足够的趣味性。观众很难投入足够的理解和歌唱感。

第三,缺乏对海外观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以至于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不感兴趣。很多电影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局限于国内需求,缺乏国际普适性,很难在国外进一步推广。

第四,很多电影剧本缺乏质量,导致电影缺乏深刻的意蕴。

第五,推广模式尚未成熟,推广专业化水平低。

其实只要措施得力,方法正确,国产电影创作水平的进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是大有希望的。为此,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电影题材的审美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加强电影制作技术和文化品位的探索。组织一个电影制作技术团队,专注于3D技术和其他高科技在电影中的综合应用。

第三,调动中国电影剧本创作最强阵容进行攻关,吸引优秀编剧参与剧本创作,不断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剧本。全力提升剧本创作这一目前中国电影发展的“短板”,是中国电影软实力快速提升的关键。

第四,加大政府对中国电影推广和传播的支持力度。

第五,积极吸收和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和把握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把“文化折扣”变成文化优势。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第六,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广运营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发行渠道。

第七,加强国际电影合作。

第八,大力办好国内外电影节。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喜爱,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后积累了很多。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是电影在整体环境中的崛起和电影产业改革的滞后。中国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是中国历史传统和世俗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可以说,中国电影的新气象是众多创作者在现实生活题材领域创新探索的结果。

现实

说现在的中国电影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有点勉强。与西方电影业相比,中国确实有很大差距。首先是设备和技术的差距。另外,中国缺乏制作娱乐片的经验,更不用说资金的问题了。就艺术水平而言,中国不比西方差。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世界一些著名电影节上频频获奖。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生产了400多部电影,其中只有大约1/4的电影登上了院线银幕。更多的银幕被仅仅几部大片和贺岁片占据,这就是银幕垄断。这种垄断是资本投入的结果,资本和商业大片互相追逐。普通人眼中所谓“好看”的电影屈指可数。

五年前一个亿的投资一鸣惊人,2010年已经涨到3亿了——投入成本大大增加。资本唯一的理性就是投资有票房保证的商业大片和目前最杰出的电影人。

比如《让子弹飞》上映以来,总票房已经超过5亿,姜文在剧中的那句“站着挣钱”就意味深长!资本推高了电影的票房成本(有些贺岁片是有限价的,其实有的高达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银幕。这种赢者通吃,老百姓买单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

在观众眼中的位置

普通人看电影,只是看里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间,在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各种人物BLACKPINK出现,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一展现。现在的电影题材越来越局限。农村片越来越少,一些以前拍农村片的导演现在不拍了,甚至失去了长处,盲目追求时尚,以至于拍出来的片子让观众失望,实在令人担忧。

小众高雅的文艺片观众逐渐减少。但有些电影淡化剧情和思想,故事片没有剧情。全片上映后,观众还没想好要阐述什么主题,让观众一头雾水。

现在越是看不懂的电影,越是说是大片,好片。整个社会都很浮躁。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中产阶级开始注重班级氛围,吃什么,看什么。资本运作的导演中国开始迎合这种导向。豪车、豪宅、美女等等开始充斥屏幕,宣扬帝王般的贵族生活。影片中,连家境不好的人都被抹黑,光芒四射,根本不考虑。

市场上所谓赚钱的商业片只注重赚钱,武侠片和黑帮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以激情的性爱场面作为卖点来忽悠观众。看完电影就像浮华硝烟,羡慕嫉妒恨都在,看电影的快感没有了。

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以独特的视角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胜出,但在中国却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正如贾所说:“我要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时间的缓慢进程中,我感受到了每一次平淡生活的快乐或沉重。“在过去的10年里,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描述了在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不得不承受的代价和命运的改变。像贾这样执着的导演还有很多,他们的行动促使我们思考当下的生活,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

国际影响

中国电影是如何对当今国际电影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大红灯笼、京剧、中国功夫等民俗。比如电影《梅兰芳》中,国粹京剧以线索和背景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京腔和音韵的中国味在影片中格外出彩。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留下一些思考和难忘的内容。中国电影承担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赏能力增强了。中国电影百花齐放,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与时俱进。在时间的长河中,电影改变了多种媒介和艺术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每个时代都会有其鲜明的特点。

在中国创造票房神话并不难;难的是观众以后能看到什么样的好电影!中国电影只有准确定位文化意识形态,才能站在全球化的浪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