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改变历史容颜的女人
世界上真有那么一种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提及撒切尔夫人,“强势”、“铁娘子”、“英国第一任女首相”等标签首映脑海。对于国人而言,香港回归应该是撒切尔夫人与中国最大的渊源了。虽然她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阻碍我国主权的“坏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崇仰。
可能说起引以为豪的香港回归的往事,除了战胜了铁娘子的辉煌外,另一个便是人民大会堂的摔跤事件了。有人喜欢大厥其词称之为“政治外交上的失足”,将其赋予谈判结局的色彩。我想为她正个名。
陈敦德在撰写《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时,专门采访了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的唐龙彬。唐龙彬说:
“那些传媒的渲染未免过分了,其实,撒切尔夫人在这次出访之前刚刚动过大腿的切除静脉曲张血管手术,行走有所闪失也是正常的。 ”
而在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南方周末》采访了当时作为中方翻译的张幼云,报道写道:
“很多人把这起著名的摔跤事件理解为撒切尔此次访华就香港问题谈判遭到挫败的一个象征……但作为整场会谈的翻译,张幼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有那么夸张’。 她能感受到两位领导人语言分量越来越重,但两人基本都保持了平稳的语调和波澜不惊的风度……至于绊那一下,张幼云说,‘这没什么奇怪……’
我们喜欢将自己的胜利渲染上“上天的旨意”,但事实上并不能那么夸张开涮。
进入正文...
在别人访谈时,她曾说:“过去人们总是努力做某件事,现在是要努力成为某个人。”她为千千万万的女性做了权力的代言人,成为了许多人想成为的“某个人”。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位铁娘子?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出生在伦敦北部100英里处的林肯郡格兰瑟姆。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是鞋匠的儿子,他是卫理公会牧师,也是当地政客,并拥有一家杂货店。一家人就住在杂货店楼上没有热水的房子里。
她没有家庭背景,只是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女儿。
但撒切尔夫人从小在其父膝下了解到了政治,后又参加了父亲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市政官和区议员的竞选活动。她后来说道:“政治流淌在我的血液中。”
撒切尔夫人从政后,曾一度不满党内、包括国家首相的决定,在《铁娘子》电影中,曾刻画了这么一幕:
撒切尔夫人愤怒地回到家中,拿着当时的时事资料翻阅个不停,丈夫劝她别那么认真,该放手就放手,她却说:
”男人太软弱了,我不能容忍这么软弱的人领导我,更不能容忍这个软弱的人让国家也这么软弱“。
在保守党的支持下,她毅然参加了首相的竞选。她说:
”我参选不是为了这个位置与权力,而是我要上去发声,让那些男人们清醒清醒,给他们点震撼!“
结果,她荣当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也是现代史上第一位执政西方大国的女领袖。大胆进取、冷静坚强的撒切尔夫人在之后的岁月里带领她所在的保守党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总***执政11年——从1979年5月到1990年11月——其任期长于20世纪的任何一位英国政治人士。
她和别的政治官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如果有什么,不应该只发牢骚,而应该有所作为。”
这句话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其实是很受用的。没有家庭背景的人比比皆是,面对学校、社会的竞争压力、不公平现象,我们仅仅抱怨并不能解决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努力作为。社会不平,那就争当应对这种现象的治理人或推动人,而想成为这样的人,前提就是让自己强大。这是何等的魄力!所以,时势造英雄,每一个社会常态下,只要有黑暗面,就一定会有这个有魄力的英雄,而细观英雄的诞生,却是在看到黑暗后不是连声作叹与抱怨,而是撸起袖子干。
铁娘子那句“男人真软弱”是很震撼自己的,问自己一句,你软弱吗?还是挺软弱的,尤其在面对强势时尤为突出。听多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殊不知这句话是在不能伸张的时候才选择屈。但是现在的我们好像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开始屈,像司马懿手中的“心猿意马”一样,毕竟缩起来肯定会少一些事端,但却把我们的勇气与刚劲也一并藏了起来。
无论何时,在发牢骚的时候,不妨写下自己抱怨的究竟是什么,把精力放在如何解决上,可能比郁闷一整天要有用的多!而在实施上,多一分敢作为的魄力,勇敢是我们最常用的词,也是在紧要关头人人缺失的词。
她既活力四射又善于雄辩,很少愿意让步,也痛恨妥协。与她观点相左的同事,常常被淹没在论据的海洋中,在这种时候,很多人会说,其人被“手袋砸晕了”。
她曾常说,“我不是一个寻求一致意见的政客,我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政治家。”
她的第一任期是十分艰难的,英国战后经济萧条,经济凋敝,而她大刀阔斧直接对经济方面大手笔改革,削减税收,同时由于税收减少也降低了福利,使得当时一大批福利受益者奋起反抗;她主张赋税平等,穷人与身价百万的富翁缴纳相同的税收,并直言:“我要让所有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知道,懒惰等着喂养是无法让国家崛起的,这样的一批人我们不能白养。”结果遭置大批低收入阶级的罢工、游行、暴动等反抗行为,但铁娘子毫不妥协。
她的政治手腕如此强硬,毫不留情,也丝毫不留过渡期。台阶式的改革最容易激起未受益人的大规模反抗,而如何应对这样的反抗,没有足够的底气、信念与勇气,是寸步难行的。
但是她挺了下来。英国经济在改革下通货膨胀率从18.4%降到了4%,也是的战后经济重新发展起来。她说:
“一个人要承担责任,就要更勇敢。”
她在1993年出版的回忆录《唐宁街岁月》(The Downing Street Years)一书中写到,“首相的工作是孤单的。必须这样;因为站在人群中是无法领导的。但是和丹尼斯在一起,我从不孤独。”
人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在坚持自我的路上生怕自己固执己见傲视轻人,往往选择放弃认定的信念,选择投降大众;可是在追随大流的路上,却又觉得对手的方案远不如自己的有效,但无奈错失机会,只能在不满的情绪中循迹而行。
我们缺乏对决策的果断判定,在选择面前飘忽不定。人本是最容易发现别人错误的动物,但是在决策面前,却又是最容易放弃自我的动物。
“我的观点可能不行,万一执行后出了差错就不好承担了”这是我们最大的顾虑——不想承担后果。事实上,很多伟人的决策都是三七分的,很少有人能够百分之百的决策正确,而那些风生水起的,往往是敢于坚持自我,提出自我想法并推广践行的人。
其实,撒切尔夫人也有过很多其他的绰号,如“大母象”、“阿提拉母鸡”、“杂货店主的女儿”等等。但撒切尔夫人对"铁娘子"的称呼最为满意,认为符合自己的性格。铁娘子这一称呼来自她一贯敌视的苏联。
1976年,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抨击苏联:"苏联人正不怀好意地存心支配世界……当我们把一切放在大炮(军事)前面时,他们却把大炮放在黄油前面。"苏联《红星报》回应称她为"铁娘子"。面对苏联,她建议国内发展核技术,这一主张曾让克林姆宫一度警惕。
1983年,阿根廷出兵袭击马岛(英国在阿根廷的殖民地),认为马岛应当属于自己国家。撒切尔夫人得知后,完全没有犹豫,直接下令“开战”。尽管当时英国经济尚在风雨飘摇中,并无经济实力供远海作战,党内甚至美国国务卿长都劝撒切尔夫人最好以和平谈判解决。
撒切尔夫人回绝说:
“面对这样的暴虐行径,我是不会同蛮乱之人谈判的。你们美国曾经被日本偷袭珍珠港,你们当时选择放弃远海作战进行和平谈判了吗?没有,这是耻辱,你们没有允许这个耻辱白白发生。我们英国也绝不会!”
1990年(65岁),她强力推行“人头税”、反对“欧盟”,引起巨大争议。保守党内部分裂,重新进行党魁选举。与此同时,在巴黎召开美苏冷战结束庆典。当国内支持党派建议铁娘子回国进行演讲竞争时,铁娘子回复说:
“我这个位置是你们推选我当的,你们也有权利罢免我。我现在还是首相,我要见证冷战结束的这一伟大时刻,这对我来说更重要。”
结果,第一轮投票中,她只领先对手14.6%,未能达到15%,必须进行第二轮投票。撒切尔夫人只得从巴黎赶回伦敦,经党内讨论后,支持者不再,黯然神伤,最后宣布退选,宣读了辞职公告,结束了11年的首相生涯。
有人说,世界上真有那么一种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我看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我们和撒切尔那样的人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只是在想,却并没有勇气与信念去践行。她成功地做成了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我们却活成了像女人一样的男人。
我们仍然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在一个个失意难眠的深夜,一遍遍地苦诉:
“脚步追不上灵魂,实力配不上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