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的发展历程

1989年张伟平和张艺谋在一次娱乐界的聚会上相识,二人也逐渐成为了朋友。

1996年,还在经营航空食品、医药和房地产生意的张伟平发现张艺谋正为一部电影的投资而苦恼,于是他停掉了自己的两个房地产项目,给电影《有话好好说》投资了2600多万元。但最终还是赔了,仅仅通过发行权转让得到了800万元,而得到发行权的影视人董平则做到了4600万。这个案例的教训让张伟平决定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

1997年,“新画面影业公司”正式在北京成立,资金后盾不是电影业务而是张伟平本人原有的产业资金。于是投资拍摄了张艺谋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在艺术成就上取得成功,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和国内多个电影奖项。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电影市场相当低迷。拍电影的民营企业很少,都是国企在支撑,电影院线制度也没有完全形成,当时在北京市能够正常运营的电影院不超过5家。

而2002年新画面推出《英雄》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巨制,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它不仅是张艺谋电影商业上的转折点,也是张伟平和新画面公司的转折点,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转折点。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英雄》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整套迥异于国产电影以往操作路数,却又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范式。《英雄》让中国电影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我们大制作的国产电影也能够赚钱。

而《英雄》的营销模式开创了中国电影宣传的新路子,制片人张伟平大胆创新,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采取过的营销手段,如电视广告宣传、拍卖音像制品版权、严格防盗版措施的超前点映、人民大会堂盛大的首映礼、零点首映等等大规模宣传方式。在国内宣传费就用了2000万,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数目,但后来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一项来自央视的调查证明,观看电影《英雄》的观众中80%已经多年没进过电影院了。当年英雄的国内票房是2.5亿人民币(占了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在北美地区上映后,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最终全球票房更是高达1.77亿美元,而当年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顶多只能做到4000万人民币,毫无疑问《英雄》成为当年震惊业内外的票房神话之作,鼓舞了国内投资人和电影人对于国产电影的高投资制作的信心。

而紧随其后,新画面相继推出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成功市场运作,都是对《英雄》这一营销模式的重复升级。南方院线总经理赵军很有感慨地对张伟平说:在《英雄》之后,才发现电影能赚钱,随后开始建电影院。之前很少有人敢建电影院,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投资。

张伟平说“全国院线银幕数字,从《英雄》时候的不到1000块,到2009接近5000块,将来电影破亿根本就不是什么神话,每个月都可能发生的事情。三年、五年以后,电影破10亿,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完全有可能。”

2006年张艺谋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期间,息影三年,新画面也暂时停业,一部电影也没有拍。“二张组合”也成为新画面的原则。对于张艺谋的影片制作,制片人张伟平甚至“一不看账本,二不看剧本”,两人也没有任何合约限制——完全是基于彼此的信任和情义,他们是超越了商业合作关系的“商业合作伙伴”。而新画面也没签约任何旗下艺人,甚至当年章子怡因主演张艺谋的电影走红后表示想签约新画面也没被答应。直到2010年《山楂树之恋》破例签下两位新人主演周冬雨和窦骁,这一举动似乎预示着新画面今后可能会从事艺人经纪这方面的业务。

2011年,筹备4年的战争史诗巨制《金陵十三钗》正式开拍。

2012年,张艺谋和张伟平终止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