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中国政权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廷派往东南亚考察的察道委员王荣和、于向皇帝报告了在暹罗(今泰国)的所见所闻。在他们的会面中,有一句话:“查希亚姆国王百年前是潮州郑氏,在位十余年。”中国潮州人,曾任暹罗国王,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王朝的创建者,即被梁启超誉为“中国四大殖民者”之一的郑昭(昭意为暹罗国王)。他的中国名字是郑新。
一封信
郑新的祖籍在中国广东澄海县的华富里村,他的父亲郑达,又名海丰,是一个贫穷的农民,被乡绅视为坏儿子(浪子)。清朝雍正初年,郑达在农村难以立足,只好以一艘私下从事中暹贩卖贸易的木帆船渡海到暹罗谋生。起初,他在暹罗首都大城府的下层社会打拼。后来他靠赌博赢了钱,获得了京城赌场的承包权,开始发展,于是改名为雍正,被国王授予“昆派”称号。他娶了一个叫罗阳的暹罗女孩,并在1734年4月,Hiuke与郑新结婚。不久,雍正去世,郑新被财政部长昭披·耶克里收养为养子。在泰国的华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赵披耶克里路过郑新的摇篮,看见一条身上有七幅织锦的大蟒蛇。他认为这个孩子一定是外星人,所以他收养了他。这个传说充满了中国神话。事实上,昭披耶克里当时没有孩子,雍正就住在他的领地里。雍正死后,他看到郑新很可爱,就认他为养子。郑新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在被昭披耶克里收养后,开始接受暹罗的传统教育。精通泰语、汉语、越南语和梵语。十三岁时,他被任命为保镖。二十岁时,他进了寺庙当和尚。三年后,回归世俗。不久,他被发配到府衙,不久被封为“皮埃尔”,升任大城军政长官。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皮埃达辛。
驱逐侵略者
1765年底,强大的邻国缅甸兵分两路入侵暹罗,势如破竹,很快就到了首都大城的边缘。暹罗国王匆忙组织了一场决战,但立即被击败。缅甸军队包围了首都。郑新听到这个消息,带领他的部门去救秦王。他顽强战斗,几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大臣们多次污蔑他擅自下令开炮攻击敌人。暹罗国王也不信任他。1767 65438+10月,暹罗王集中兵力,分六路发动大规模进攻,希望一举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但被击溃。郑新的部队负责殿后,被守城总司令锁在城外,进退两难。郑新于是拼命杀出重围,率领剩下的500名泰国和中国士兵,日夜兼程,迅速向南退去。在路上,他两次击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普三号村的一次遭遇战中,他利用有利地形击溃了一支两千多人的缅军,缴获了许多武器弹药。在乌云压顶的困难时期,马什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暹罗人民抗敌的斗志,皮尔·马什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了暹罗。沿途民众踊跃参军,不少地方官员也带领下属叛变。郑新的军队迅速壮大。当他在二月份到达南部城市罗勇时,他有一万多支枪和一支战象队。于是郑新宣布自己为王。准备以南方为基地,联合地方力量进行对缅作战。
罗勇市的统治者皮耶罗勇表面上欢迎郑新的到来,但暗地里却派兵吃郑新的军队。郑新得到消息后,首先逮捕了皮耶罗勇,并控制了罗勇城。东南沿海的尖竹楼,是人口密集的富人区,没有被战争破坏。郑新想与皮埃尖竹屋联合起来,以人力和物力来补充他的军队。他给皮埃尔·尖竹写了一封信,但皮埃尔·尖竹不置可否,只送来四头牛和大米。这时,郑新截获了缅甸军队发给披耶尖竹的投降书。他下令,信还是要送到尖竹,他在尖竹附近驻军,等待皮耶尖竹做出决定。就在等待的时候,传来消息,大城府于4月7日被缅军攻占,国王波隆·莫罗三世在逃亡途中饿死。郑新决定不再等了。他攻占了建楚文成附近的几个村庄,并派兵攻克了附近的春武里。最后,四个佛教使节被从尖朱温派出来,郑新被邀请到尖朱温。然而,这是一个幌子,尖朱温的军事力量已经埋伏在半路上,准备在郑新过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幸运的是,郑新的侦察兵得到了这个消息,所以他们改变了行军路线,抄近路到了尖诸温的城门。郑新三次拒绝了皮耶尖朱温的入城邀请,理由是皮耶尖朱温是三等城市,长官要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的统治者皮耶达信。皮埃尔指出,朱温也拒绝了郑新撤回驻军的要求,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也许郑新已经听说了中国巨鹿之战的故事。像巨鹿之战前的项羽,下令把行军锅全部砸碎。他告诉士兵们:“你们今晚必须拿下尖泉,在城里吃饭,否则就会饿死!”骑着战象,率先冲向建楚文成。激战中,大象受伤,象奴担心其安危,将大象赶回。郑新勃然大怒,举起刀子要杀死象奴。象奴慌忙求饶,用匕首将大象刺回。大象痛苦地跑着,立刻撞开了城门。郑兵趁机冲进去,攻占了建楚城。
钱卓文被捕后,达来市立即宣布效忠郑新。这样,暹罗的东南沿海地区全部统一在郑新的旗帜下,有了抗缅兴国的坚实基础。经过一番准备,从1767到10,郑新率领一支由100艘战船组成的军队,开始去北伐。当时的形势对郑新领导的正义战争非常有利:缅甸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已经激起暹罗人民的愤怒,郑新的军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当时缅甸与中国交恶,入侵暹罗的主力已经调回国内,以应付清军的进攻,大城附近的重镇只剩下一支部队。因此,郑新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165438+10月6日,他们成功攻占暹罗强奸乃通的通布里城,直指大城。留守的缅军大将苏姬惊慌失措,赶紧派副将叶蒙领兵前去拦截。然而,叶蒙被郑新的强大和高昂的军队吓住了,没有战斗就逃跑了。淑熙是无助的,不得不自己对抗它。结果也是螳螂车。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他看到自己四面楚歌,只好举旗投降。郑新成功收复大城府,仅在阿城陷落前六个月。
收复大城府后,郑新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赢得民心。他收留并安抚旧王朝幸存的皇族,派人寻找并挖掘已故国王的遗体,为其举行隆重的火葬仪式,尽力安置旧王朝的官员,并向民众发放财富。鉴于大城府城已被缅军焚毁,只剩下一堆废墟,而且首都周边十有八九被人烟稀少的缅甸缅军俘虏,郑新决定将首都迁至吞武里市。由于其首都被吴立吞并,历史上被称为吴立王朝,所以郑新也被称为“帕特召公吞下吴立”。
统一暹罗
大城府的高光预示着驱逐缅甸的战争已经胜利,国家重新获得独立。然而,在吴立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强邻缅甸仍虎视眈眈,暹罗却四分五裂,与人竞争。虽然吴立王朝拥有丰富的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如吞吴立和大城,但也有统治纳孔苏旺和彭世洛的“关侯”和统治扶南和北部帕夫的“方长老”。南面有控制马来半岛刘琨市周边地区的“穆希卡国王”;东北有“坚守皮壁”的皮迈城统治者。此外,还有很多小的封建割据势力。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各据一方,独霸一城,使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同时对吴立王朝构成了威胁。因此,在驱逐侵略者后,郑新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统一战争。
赵丕业彭士洛(已去世)是当时最强大的分裂势力,对吴立的威胁最大。郑新首先征服了他。1768年,郑新率领一支以水军为主力的军队发起进攻。不过,赵丕业彭士洛对此早有预料。当郑新的船队在雨季跋涉到河边河口时,早已占据有利地形的彭士洛的军队突然发起猛攻。形势非常不利。在激烈的战斗中,郑新的腿再次受伤,不得不下令撤军。第一次探险失败了。郑新并没有气馁。雨季刚过,他的伤好了,就发动了消灭封建割据势力的战争。此时,击退郑新后成为暹罗国王的赵派彭世洛病逝,继位的宝塔忙于应付长老们的压力。郑新很高兴看到他们两个互相竞争,所以他把矛头指向皮迈城。皮麦的统治者铁皮比带着前王的妃子圭多罗,打着他的旗号,准备以天子为诸侯,引进老挝作为外援,夺取天下。当他得到郑新的军队分两路进攻的消息后,他命令摄政王苏里耶·王沙和摄政王的小儿子瓦·王洛·沙提罗率领一支军队去分割敌人。
但是哇王洛·沙蒂罗夫在对抗之后被击败了;瑞金特遇到了郑新的主力部队,他在战前被俘。得到皮迈提比两条路都丢了的消息,赶紧带着家人尽快逃往万象。在路上,我也被郑新的追兵抓住并杀死了。皮迈的分裂势力被彻底消灭。同年年底,彭士洛被方长老的军队俘虏,付泰雅格国王被杀。
1769年4月,郑新开始了对暹罗南部刘琨的远征。先遣赵丕耶克里(姓穆)为大都督,童鸾、、丕弼差为副都督,自陆路行军五千。由于将军们意见不一,首战失利。丕遣赴死,赵丕之子被俘,军退至猜。马文派人扮演,说赵扮演克里不怀好意。郑新分析后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他召回马文,派赵丕业宋家洛率军增援,并率领水军从海上进攻。65438年10月6日,船队克服了风暴,最终抵达刘琨港。刘琨国王帕巴拉没想到郑新的军队会突然出现,急忙投入战斗,并把这座城市让给了北大年。郑新命令北大年交出刘金标·昆。但鉴于地处半岛僻静,难以管理,且王氏家族在当地有一定威望,便封王的一个侄子为“赵丕爷”为行政长官,选了王的一个女儿为妾以示牵制,并带着王氏家族吞下吴立抚养他们。刘琨属于吴立王朝。
四大分裂势力只剩下方长老。方长老是个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封建领主。自从大城府王朝崩溃后,他自己做了国王,到处封官。他有一支穿着红色袈裟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出了名的和尚,却是吃喝肉食,嫁娶留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用这支军队打败了彭士洛。彭士洛、皮集及其附近城镇的居民逃到屯吴立,在郑新避难。方长老又把地盘扩大到了。首当其冲的乌塔尼和切纳,争先恐后地吞并了吴立。郑新决心清除这最后一个大障碍。他派皮埃特和刚刚被授予皮埃特头衔的马文各带一支军队,独自率领水军溯河而上。经过一番战斗,他占领了彭士洛城。在军队到达马文和皮查后,他们集中力量攻克了空荡荡的王沙城。然后他直接进军北方。方长老屡战屡败,眼看大势已去,逃到清迈投靠缅军。大封建主被消灭后,所有的小割据势力都改了名字,宣布效忠吴立王朝。
1770 165438+10月14日至16日,吴立皇帝郑新在彭世洛城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盛大庆典,庆祝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印度支那半岛的霸主
通过努力,暹罗的国力开始增强,大城府王朝后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扭转。在郑新统治时期,暹罗和缅甸之间有过九次大规模的较量。虽然这些战争大部分仍然是由缅甸的入侵引发的,但暹罗的士兵和平民已经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击退侵略者,维护他们的民族独立和尊严。1774年,郑新从缅甸人手中夺回了北部重镇清迈,让这个分离了数百年的小国重回暹罗的怀抱。这场竞赛以吞并吴立王朝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胜利激励郑新去追求更多的荣誉。1771年,郑新率领水师在安南(越)以南的和县消灭了莫士林政权。水陆并进,直指金边,赶走了亲安南的柬埔寨国王乌迪·安东,另立新君,使柬埔寨重新成为暹罗的附庸国。1776年,郑新出兵消灭老挝独立小国占巴塞,俘虏其国王,扩张暹罗领土。1778,万象内部纠纷。郑新趁机扶持一派,派军队水陆夹击万象,围城两个月,逼其在开城投降。万象和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罗的附庸。暹罗在与缅甸、安南争夺印度支那半岛控制权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在大城府王朝全盛时期夺取的中南半岛霸主之冠,重新戴到了郑新的头上。
郑新和中国
出于政治原因,或许还有血缘关系,郑新成为了暹罗的王后,并渴望与她北方强大的邻居——清朝建立友好关系。他派了一个特使到中国赢得胜利,说,”...自受缅匪侵,虽在地报复性,无邵族,群臣推赵为首领,依法献方物。”1768年,郑新委托中粤海运商人陈梅生向清政府递交了一封信,希望中国与暹罗继续友好往来,并要求清朝像过去一样封他为暹罗国王。乾隆皇帝当场把郑新的文书扔了回去,以两广总督李侍尧的名义下令处罚军机,并回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奏章。
虽然郑新收到回信后非常失望,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重修旧好的努力。1771年8月,他下令将一批缅甸俘虏送往北京。这一次,乾隆皇帝不再那么拘谨了。他指示李侍尧:“你不必支付任何费用,这太贵了。你应该按照总督的意愿奖赏那匹缎马。”郑新看到情况好转,主动打通了一次又一次。他送还从缅甸人手中解救出来的中国被俘士兵,数次将中国商人遣送回国,一次次供奉缅甸俘虏。最后,乾隆皇帝对郑新的看法改变了。他指示李侍尧,如果暹罗有其他要求,没有必要拒绝。
按照皇帝的意思,清朝的官方文件从1772开始称呼郑新为“正昭”,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不屑地称他为“暹罗”或“皮雅馨”或“甘恩琪”。这相当于正式承认郑新为暹罗国王。
两国关系迅速恢复。1775年,乾隆皇帝打破军火物资不得出国的规定,同意向暹罗出售50吨硫磺和500口铁锅。第二年,它被卖给了一百吨硫磺。事后,乾隆指示两广总督杨,“如再有需要,仍应准其买回。”1777年7月,郑新派三位使节由海路抵达广东,他们带来了要求建立正式关系的文件,这些文件得到了清朝的批准。1781年7月,包括利托·提那匹罗王子和诗人摩诃·努坡在内的暹罗代表团乘坐十一艘满载象牙和其他贡品的大船抵达广东。在广东官员的护送下,代表团于次年正月抵达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盛大宴请。7月,访问团带着大量建筑材料返回中国。可惜王朝这时已经不存在了,于是这批原本打算用来建造郑王宫的材料成了曼谷新王朝宫殿的地基。
明末清初,许多闽粤商人不顾本国政府的禁令,私自驾船往返中国和暹罗进行易货贸易。渐渐地,他们中的一些人留在了暹罗,一些像郑新父亲一样的破产农民也随船前往暹罗谋生。这些早期华侨与暹罗人民和睦相处,为暹罗的发展和防务做出了突出贡献。郑新麾下有许多中国军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中国将军,如宋嘉洛的指挥官陈廉。他们为吴立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郑新登基后,许多中国人被任命为军队首领和地方官员,而其他人则成为政府的税收承包商。他们在处理政治、军事和贸易方面获得了各种特权。在暹罗南部沿海地区,华人的地位尤为显著。这为中国商人与暹罗的贸易和中国移民的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郑新免除华侨人头税的优惠政策,在吞并吴立王朝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一波穷人大量移居暹罗。特别是郑新祖籍广东潮州府,移民比例最大,被称为“皇族华人”。在吴立的另一边曼谷,一个华人社区形成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区。中国移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暹罗劳动力短缺的困难,加快了暹罗经济复苏的步伐。因此,跟随吞并吴立王朝的曼谷王朝,仍然继承了郑新对华侨的优惠政策,中国与暹罗的民间贸易持续不断,中国移民源源不断地流向暹罗。
巨星陨落
这场危机首先来自郑新在佛教方面的失误。暹罗是一个佛教国家,国内大部分人都信奉佛教。郑新本人是佛教徒,他在统治初期为暹罗佛教的复兴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后期,郑新为了严格控制佛教势力,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北方和尚的整风。方长老的政权被摧毁后,在模仿长老的领导下对僧侣进行了一次大清洗。郑新的个性变得极其暴躁、偏激和多疑,他的下属经常受到指责和折磨。而且他还鼓动百姓互相告状,不分青红皂白抓了很多中上层被告,让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另一个危机来自政治体系的错误。郑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了大城府王朝的一套政治制度,尤其是萨克迪纳制度,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生产力,加速了政权的腐败。为争夺地区霸权而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不仅使人民得不到休息,动摇了国家的根基,而且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军事贵族,这就助长了以童贯(穆死后由赵丕烨继位)为首的军事贵族的扩张,削弱了中央集权。
1780年,柬埔寨发生内乱,创建的王被杀。安南国王阮福映趁机插手,想把柬埔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782年,郑新调集了20万大军,由赵皮耶克里(通栾)率领,前往讨伐。正当军队到达前线时,后方发生了暴动和叛乱。
在柬埔寨罗威与安南军对峙的昭披耶·查克里很快收到了郑新被推翻的政变消息。他紧急命令正在看守呵叻的侄子皮耶苏里带兵吞并吴立,控制局势。同时囚禁了随军负责后勤的昭水太子,并迅速与安南司令阮友瑞达成停战协议,返回吴立。皮埃尔·苏里亚首先到达这里,击败了皇帝的侄子格伦昆·阿努拉松坎;抓住皮耶桑,并迫使郑新回到粗俗和关闭他。7日,郑新因暴动被处死,昭披耶克里在大臣们的支持下登基,史称“拉玛一世”。“拉玛一世”将都城从敦吴立迁到对岸的曼谷,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曼谷王朝。兰芳会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罗芳伯乡试后,前往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东吕万,罗芳博首先建立了兰芳协会,一个保护华人社区的组织。其实是一个帮派,主要对手是天地会。经过多次争斗,天地灭亡,多丽丝发展壮大。
当时,东吕万面临着内忧外患,内部斗争和强大邻国的外部入侵。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与东印度公司一起,对昆典地区发动了多次武装侵略。罗芳博和他的伙伴与当地人民一起,帮助当地的苏丹领袖平息了土著人民的叛乱,获得了领袖奖,并将东吕万置于罗芳博的管辖之下。这个地方有65438+多万人口,南北几十公里的金矿田,吸引了几万华人和几十万土著,自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公司成立后,罗芳波将当地支离破碎的华人团体、商会、村落逐一清理,将所有对手一网打尽。此时的多丽丝公司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帮派性质,正式以军队的身份出现。
1776年,罗芳博将“公司”改为“* * *共和国”,成立自治政府。这一年被定为兰芳元年。当时推荐罗芳伯为王,罗芳伯不同意与王相称。之后,代表们讨论建立兰芳大宗师制度,称罗芳伯为唐朝的首席或唐朝的客人。但他在派遣使节进京朝贡时,仍然使用“兰芳公司”的名称。
罗芳博曾任19总经理,于1795年在西加里曼丹去世,享年58岁。罗芳伯去世后,姜叔伯继任。
在兰110年的历史中,前后有12位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更迭是介于民主选举和退位之间的一种形式。罗祥麟的《* * *及国考关于罗坊伯在西婆罗洲的建业》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乾隆年间,广东嘉应有罗坊伯,居于南洋婆罗洲西坤甸,开垦土地,鼓励民众开矿,帮助土著苏丹平定灾难。有一段时间,许多侨民回到了那里。远征东方,征服西方,战无不胜。苏丹知道自己兵力寡不敌众,通过分地来统治。方伯为其建立都城,建立官制,修复军备,开设商场,促进矿冶,安抚百姓,元朝建兰芳。建国时叫兰芳大将军制。他被提升为唐朝的郡守,建立了一个有地、有民、有组织、主权完整的国家。“基本上,这是最终决定。多丽丝是* * *和国家。这种说法被广泛接受。在互联网上,如果你搜索“消失的国家”,兰芳就是其中之一。
* * *和民族特色
张永和和张开元采纳了罗祥林的理论。根据罗芳波的传记,多丽丝确实具有* * *和国家的某些特征:
有首都(在东吕万的Toeng-wan-loet)、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分为三级:省、县和乡。各级官员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事务的裁决也是由大家决定的。这篇文章是人们判断多丽丝是不是一个国家,是不是一个和谐国家的关键。
政治体制分为五个部分:司法、军事、财政、经济和教育。
军备方面,设立军械厂铸造武器,除了在军事战略要地驻扎少量常备军外,其他地方没有驻军。平时大家各就各位,抽调适龄青年练习射击。一旦有事,就征召他们组建军队(很像今天的预备役)。
财政方面,设置税务督察,实施征税充实国库;征收商人的货物税,以出口为原则创收。
经济上,积极拓展市场。
在教育方面,建立了汉语言学校,聘请儒生授课,重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司法方面,以天地会的方案为基础(兰芳公司在与天地会进行了艰苦的军事斗争后吞并了天地会,所以天地会更系统完整的方案也被兰芳吸收了),然后将其修改为一部通用且易于使用的法律。
张永和和张开元说,兰芳也制定了自己的国旗,规定所有的汉服都是民族服装。
但纵观东吕万丛林中的“罗公方白之墓”,墓柱下石刻的“罗公史”应是他的合棺论,其中明确写道:
“罗公方白,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狮山堡人。.....丁琪媛东吕万创建兰芳公司的基础。”“丁琪媛”这个词微妙地改变了事物的本质。你可以说是首都,也可以说是总部所在地。
唯一一个不自称国王的中国国王
据《罗芳伯传》记载,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订契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他割让的土地,东算万劳力,西算卡普斯河,南算四合院,上后与双沟月之间的线,北算老老、山口、邦家之间的线,纵横数百里……”这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100万的国家。
事实上,像罗芳博这样来自中国的移民,在当时的社会上被称为“中国弃子”,完全没有社会地位。那是乾隆年间,中国盛世,皇权无处不在。罗芳博,他们不敢说自己孤独,生怕犯了谋反罪。他们远离故土也没关系,但这就是麻烦所在。中国人骨子里始终是认同祖国的,无论走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灿方博也是如此。相反,他们一直希望被清廷接纳为地方政府,这样他们就可以孝敬祖先,以祖国为靠山,抵抗入侵的欧洲人。事实上,虽然清廷从未正式承认兰,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符合的礼仪,这让早就对兰垂涎三尺的荷兰人心生畏惧,再也不敢奢望什么了。直到1886年清廷衰落,荷兰才大规模进攻兰芳,消灭了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全民使用的兰国方,却被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打败了。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制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
中国人在海外建国并不少见。罗芳博不是唯一,但他是唯一不为王的。戴燕王国是广东吴元胜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皇位是世袭的,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一直存在,历经四代国王,长达70余年。19世纪中叶成为荷兰殖民地,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位国王是吴元胜,祖籍广东嘉应县(今梅州市梅县区)。因计划发动起义,于清朝乾隆中后期逃往东南亚婆罗洲岛。18世纪中叶,他在那里创办了一家颇有影响的聚盛公司,并成为一名领袖。后来,他的下属罗芳伯在威望上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吴元胜成为领导,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胜成了罗芳伯的下属。1777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罗芳伯的部下吴元胜驻扎在昆甸河以北的戴塔约王国。那时,戴燕国王很残忍,人们都恨他。1783年,吴元胜杀死了国王戴燕。吴元胜杀死国王后,人们非常感激和钦佩他,因此他被拥戴为戴燕国王。
后来,吴元胜死后,他的儿子年幼,他的妻子攻击他是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起航南洋时(1783-1797),戴燕女王还在位。从那以后,的皇位被吴继承了四代,直到公元19世纪中叶,成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在《海录》中记载了王国的情况:戴燕在昆甸之南,从昆甸南河逆流而上,大约七八天就到了双文都,也就是了。还有几天,就到首都了。乾隆之前广东人刺杀范先生,国人以此为主。盛远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轻,他的妻子攻击了他的职位,这个职位至今仍然存在。张是广东潮州人,在安博纳岛(纳土纳岛)建立了张王国,自立为王。公元19世纪,张去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崩溃。
吴扬,福建人,在马来半岛建立了吴国。
广东澄海华府村的郑新,在暹罗王朝灭亡后招兵买马,击退缅军,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国家,成为暹罗王国的开国国王。
还有两个连名字都找不到,只剩下姓氏。一个是祖籍福建的博罗国王;一个是爪哇顺塔王,广东潮州人。也有地方势力向清廷呼吁,希望清廷允许整合南阳作为外藩向清廷进贡,但清廷不予理会。
以上中国国家都死于19世纪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