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高一,为什么我做一道物理或者题会很久,自己都不知道,一看表才知道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

我不知道楼主说的具体情况。“钻牛角尖”也分为两种的,一种是不明白这道题为什么能用这个方法,思路想半天想不到这上面,这往往是物理概念不清楚造成的,还是要把它弄懂不要逃避;如果死记硬背老师讲的方法,根本没弄懂物理概念,那危害是很大的,说不定哪次考试题目变一下你还按照死记硬背的做,就不行了。

举个例子,比如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第1、2、3……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这个结论,或者说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算题方法,如果给你出到平抛运动的竖直下降高度上面去了,你纠结半天平抛里面下降高度还能不能用这个公式,结果做题比别人慢。老师最后讲可以用这个公式,看似是你“爱钻牛角尖”想多了,直接套公式不就完了嘛?实际上并不是,这背后反应的是你物理概念不清楚,没有充分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就是一个独立的匀加速运动,完全可以用这个公式。只要理解了这个概念,完全不用多废时间,一秒钟就可以大胆断定能用这个公式。

我觉得现在一般老师讲完基本概念就不太重视了,你如果这方面弱,一定要多盯着老师、同学去问基本概念,还有不要光顾着做题,要善于总结,就是把知识点列表、画图总结在本子上时常复习。总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一条一条孤立地去记忆。

第二种“钻牛角尖”是比较高层次的了,就是对一些基本观念、基本逻辑发问,带有一点哲学意味。比如之前有个百度知道上面的和我纠结很久问为什么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是对的,为什么就能用它,然后牵扯到很多很多东西。这类问题往往是牵扯到深层逻辑体系的,如果短时间内弄不懂不要太在意,因为现在高中的知识并不是像欧几里得《原本》或者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样,哪些是公理,哪些是推论,哪些是定律,把每一条逻辑都列的清清楚楚。高中要做的不是构建学科逻辑体系,而是知识普及,涉及不到这样最基本的问题;况且你以后知识积累更多说不定这些就能懂了。当然有一些如果物理概念很清楚可以解释,比如力可以直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必须是质点受力才能行,高中学的都是质点动力学,不涉及物体有大小结构的情形(即使题目里面物体有大小,受力的时候力在各个点作用效果都是一样的,相当于没大小,如要有大小就要考虑用力矩乃至流体的处理方法了)。

最后说说,楼主可以把具体哪个问题爱钻牛角尖说一下,我们看看到底是哪种类型的问题。还有不用太害怕,大家都一样的,到高中物理会很不适应的。我们那时候刚上高一物理,全班一大半人考试不及格。原因就是高中物理定量化了,不仅要说有这么个现象,还要说“大小是多少”。比如初中只需要知道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就完了,但是高中会让你算具体产生多少安的感应电流,这就是定量与定性的区别。楼主觉得困难很正常,不要灰心,后面适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