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洁的幕后故事
中国足球“金哨”孙葆洁是清华大学体育部教练,与另一位开豪车住豪宅的“金哨”陆俊相比,他的生活颇为寒酸,至今蜗居在清华大学西北小区一套只有56平米的两居室中。孙葆洁是正教授,但走在清华园,他说自己大气都不敢出。“你看看这里多少大师”,他指了指绕着操场跑步的长者。1986年,孙葆洁进入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现为体育部),1990年开始带校足球队训练。20年,这支队伍获得过若干次北京市大学生联赛冠军,“产生”了40多个博士,由于诸多队员毕业后留学美国,这支球队也被称为“留美预备队。细数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进入普林斯顿等名校的队员,孙葆洁兴奋难抑。
球队每周一、二、四、五训练,周末比赛,孙葆洁执法职业联赛时,队长或学校的其他老师带队参赛。“有孙老师站在场边,我们底气会更足一些,但是联赛一开始,他周末太忙了。”队长陈旭说。1988年出生的陈旭曾经在大连预备队踢球,体育测试合格外加500多分的高考成绩让他顺利进入清华。“看来今天很多同学都很忙,没能按时参加训练。”下午4:30,清华西大操场,孙葆洁站在队员围成的圈里环视了一周。背着双手,孙葆洁没了执法时的严厉,国字脸上的表情也放松了许多。“学生非常有意思,我喜欢足球,但我的能力做不了队员,也做不了专业队的教练,我就想把我的足球经验传授给这些孩子。” 还有一次,是1999年在青岛,更让他莫名其妙。那一次是去执法甲A,赛后,晚上12点,他的房间突然闯进四五个彪形大汉,一言不发摁住他一顿狂殴。这些人一哄而散后,他光着脚一直追到大厅,但没抓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他当即报了案,来了警察和中国足协的官员,但至今一直没有调查结果。最近的反黑风暴,多少可以解释当时的一切。青岛是赌球的重灾区。坚持真理到后面是要得罪人的,但我觉得,在工作上,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都认了,其实一度我几乎面临这种危险。但是天有报应,现在不是已经开始了吗?孙葆洁笑的时候,眉心会不由自主地皱成疙瘩,抬头纹也愈发地深。‘很多人说我坚强,什么大风大浪都能挺过来。以前遇到问题可以和父亲念叨—下,如今父亲瘫痪了,只能自己一个人扛着。”不让家人卷入工作,是孙葆洁的原则。“裁判本是我的业余爱好,但现在它为什么要影响我的生活?想不通。”其实在圈子里,他已算是“裁判”的标准样本。“让别人接受需要过程,这是个千锤百炼的过程。什么样的苦都要去吃,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去遭受。我最大的快乐是,在这个行业里,那么多人尊敬你,所有的球队,所有的比赛都给了我公平的环境,从我第一声哨响,到我最后一声哨结束。”孙葆洁宣誓般的遣词造句,听起来已经没有了最初的不适。44岁,还有最后几个月,孙葆洁就将到达裁判退休年龄。20年的裁判生涯,他没有保留纪念品的习惯,但是家里的抽屉,一直藏着两样东西,不是中超的金哨奖杯,而是两张复印纸。一张:是2001年《法制日报》关于《孙葆洁效应》的评论,另外一张是南朝鲜大使馆发来的感谢函。我不是在乎荣誉,只要是工作,我都会竭尽全力。我不要求你说我多好,只要公正客观就好,我不是为了别人说我好去做什么。去活着。我这么苛刻地要求自己,甚至越来越苛刻,只求一份公正。孙葆洁认认真真把两张纸叠起放回原处,那是一种极端孤独的人紧抓着唯一安慰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