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罗马假日期间的安妮公主。

因为是经典的浪漫电影,也是奥黛丽·赫本的成名作。

《罗马假日》中的“假日”,本质上是指记者、公主们向往的“自由生活”。把片名改成“罗马自由日”可以更好的诠释影片的主题。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公主开始调皮捣蛋,不顾一切地享受自由;记者渐渐被身边的公主感染了。其实在他那里,和公主“玩”罗马本来就是他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名利双收,是“反自由”的。如果他后来对公主没有感觉,他永远是一个疲惫不堪的记者。记者的使命是发现新闻,作为个人欲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机会,因为记者的职业是扼杀他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刽子手。

影片结尾,公主回到官邸,第二天召开记者会。此时,他最后一次见到了这位美丽的公主,就像他第一次在街上遇见的那个女孩,只不过此刻她被一条奢华的白裙子牢牢裹住了。然后影片最揪心的情节开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地假装不认识他,但她眼中附着的光芒却随时通过空气反射到他的心里。

会议结束时,赫本神奇的演技得到了充分发挥。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这长长的笑容里,有着从见到爱人的喜悦到离别的悲伤的痛苦过渡。用“神奇”来形容这个笑容,是因为赫本在笑容中融入了矜持。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许喜悦也不允许悲伤。在情感的巨浪中,即使是最挑剔的人也只能察觉到那双美丽的黑眼睛下闪现的一丝忧郁。但在观众席的男人眼里,这种矜持的微笑是对没能让心上人重获自由的责备。但是他自己怎么能自由呢?只是他们不能自由的原因不一样:公主是因为人民和国家,记者是为了继续生活。

格雷戈里·帕克曾经说过:《罗马假日》是赫本的电影,我只是个配角。帕克的话既是对赫本演技的敬佩,也是对片中记者的感叹。影片最后,那人在公主离开后,悲伤地盯着前台。虽然他经历过比这更大的发布会,但那天真实的女孩给本报记者留下了极大的震撼。在短短的一天里,他经历了比苦苦寻找新闻更珍贵的追求,那就是自由,对一个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