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关于在张国荣抚养孩子的电影。它叫什么名字?
这部名为《流星余迹》的电影以众所周知的亚洲金融危机为背景。张国荣的“阿荣”原来是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他的事业因为在危机中的判断失误而毁于一旦,女朋友也离开了他。疲惫不堪的阿荣回到自己的游艇,却意外发现一名弃婴。原来,婴儿的母亲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希望孩子能被富人收养。阿荣一开始不想领养孩子,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所以把孩子送上了被告席。但半夜被雨声惊醒,他惊魂未定地跑出来,把在雨中哭泣的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也就是在这一刻,两个人的生活从此紧密相连,一部展现市井温情,反映清淡散漫的平民生活的电影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阿荣是个失败的男人,却成了有名的未婚爸爸。他开始带着弃婴“明仔”在街头游荡。他一方面打零工谋生,一方面和明仔享受着父子之间的深情,直到明仔的亲生母亲终于出现。影片整体表达了一个男人的父爱,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难得的温暖。终于剥去金钱和世俗的面具后,终于看到人与人之间还有另一种真爱。于是,观众不禁感到心悸,看到了市民生活中可爱的一面,这一面在唱着儿歌睡在阿荣身边,一起玩耍时不经意间表现出来。最终,明仔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龙老太爷最终没能向明姐表白,因为明姐因为一场急病去世了。至此,我分不清这是人生的喜剧还是悲剧。我能感受到的只有一群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一种失落感,就像品尝一颗带着淡淡甜味的绿橄榄。我必须承认,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一部不错的文艺片,尤其是相对于台湾省一些无聊煽情的片子和大陆爱情片近乎粗疏的情感表达手法。对于导演张志良来说,这部作品诞生于1995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市场萧条,电影业严重衰退的社会背景下,也是他参与拯救香港电影的一次尝试。影片体现了张志良在《笼中人》和《飞越黄昏》中一贯的文艺电影风格,总让我想起几十年前《街头天使》的艺术表现手法。凭借出色的表演,狄龙和吴家丽双双获得2001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演员,张国荣获得日本亚洲电影影迷协会颁发的“最佳男演员”奖,为他的巨星生涯增色不少。应该说,最让我惊讶的是,张国荣能够把一个未婚爸爸演得如此生动感人。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流星余迹》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无法成为父亲形象的演员被导演脱胎换骨的过程。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张国荣的艺术转变。张国荣,这样一个名字已经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不管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从音乐角度来说,我更喜欢他。陈百强和他的歌一直是我年轻时最喜欢的。如果只是1978-1989,张国荣只是视听界“80年代港乐三巨头”之一,就像70年代的许冠杰一样。90年代,张国荣取得了更多值得追捧的成就,其中《追》、《今生今世》是情歌的典范;《白发美人》和《午夜歌声》也很感人。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对他是又爱又恨。黎小田曾说,“在一部电影《失业的学生》中,虽然他只是一个配角,但他已经抢到了所有的镜头。当时我跟他说,他一定要在电影里有所成就。”无论如何,我还是坚信,无论是和他同时代的谭咏麟,还是后来的刘德华等人,在唱得好、玩得好的港星中,张国荣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我对黎明有另一种看法。在早期的《英雄本色》中,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有点自私和暴躁;在《阿飞正传》里,我感觉我已经开始理解他了。直到《时间的灰烬》和《白发魔女传》,我以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喜欢的电影明星,不仅仅是因为我不断接触到我喜欢的古龙和倪匡的语言风格,更是因为我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人物表达风格和艺术感染力。但是,我想对于所有喜欢和曾经喜欢张国荣的人来说,《霸王别姬》、《生日快乐在家》和《春光乍泄》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其难受的体验。我甚至希望他从来没有演过这类电影。在我的脑海里,夹杂着各种同志爱好的花絮,张国荣成了王家卫镜头里的“堕落天使”,对他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厌恶。看完《流星余迹》,突然觉得对张国荣和张国荣饰演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我们不应该对他太苛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似乎应该把演员本人和他扮演的角色区分开来。所以,也许由于张国荣的性格因素,他以后不可能再演更多“很有男人味”的角色,也许还会有更多不愉快的消息。但从《流星余迹》中这位父亲的角色来看,我觉得他经历了一次成功的艺术转型。即使只是唯一的转变,我想也值得每一个张国荣球迷终生难忘。让我们在《流星余迹》中一起感受小人物和张国荣影视世界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