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之路》的要点是什么?

《人生之路》以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兴等陕北青年的跌宕起伏为主线,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走出黄土高原、走向人生岔路的一代青年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选择中不屈不挠的毅力,在真诚的故事中折射出一个广阔的时代故事。

20世纪80年代,生活在陕北高家沟的年轻人高加林小时候被称为村里的“状元”。虽然他的家庭贫困,但他更渴望阅读诗歌和书籍,他下定决心摆脱黄土地。高考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没想到他落榜了。他努力成为一名私立小学教师,教师编制被挤掉了。

高加林跌入人生低谷,在刘巧珍的鼓励下,他振作起来,坚持写作,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并与巧珍相爱。加林大叔的回村,间接为加林提供了在县城当记者的机会。他在县城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黄亚萍。乡下姑娘巧珍的默默保护和上海姑娘黄亚萍的热烈爱情使他进退两难。

几经挣扎和选择,他带着一支笔来到了上海。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高加林在30多岁时得知他的大学名额被他的好朋友取代了。即便如此,加林也没有被打败。他紧跟时代学习新知,努力奋斗,经历世事变迁,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人生之路》结局的变化

《人生之路》对原著最重要的改动是为高加林的《奋进之路》提供了成长规划,并以上海的城市发展经验作为结尾。在电视剧的后半部分,因失去大学名额、教师职位和通讯官而三次失去人生方向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以笔为刀,为文学之路而奋斗,开辟了自己的天地。高加林借助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

与此同时,他的合伙人也陆续来到上海。其中,来到上海的刘巧珍书写了新时期农村女性的城市创业史。她从经营一家小餐馆转向成立中央厨房工厂,并成为新经济模式和大规模产业的掌舵人。在剧中,高加林和刘巧珍都可以被定位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开拓者。他们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绝佳注解,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上海,他们积极拥抱现代文明,取得个人成就后,并没有放弃与黄土地的联系,而是积极反哺家乡,支持农村发展建设。高加林回到母校促进教育发展,刘巧珍回到家乡拯救婚姻不幸的刘巧玲。一代人渴望走出黄土地,发现了一个新时代。

这也是这个时代中国成长故事的独特之处。主人公不仅要有自强不息的品格,还要有个体发展后“济世”的志向。迁徙的鸟儿建造自己的家乡是对年轻的高加林的命运走向问题的一个美丽的回答。

在成长叙事的“上海方案”中,高加林充分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社会改革和转型的初期,高加林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高加林的快速增长期与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对应。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主角的人生飞跃和更广阔的人生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一部具有启发性的理想化成长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