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你说什么?如何评价?

?在此,我想引用王燕先生在《奥斯威辛之后——犹太人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一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论述(见该书第111页《对话:纳粹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的比较》)。王燕的主要观点是,土居在西方语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生产性和复杂性的讨论空间,而中日之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讨论往往纠结于细节和真实性的争议。当然,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深入和有见地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而言,陆川的策略是一样的——回避细节上的争议,比如人数、方式、真实性;事件被当作一场战役:中国首都南京被日军攻占。而且这场战役并不比抗日战争中的其他任何一场战役更雄辩(似乎我应该用的词是中日/甲午战争)。换句话说,南京大屠杀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沦陷更悲惨。那么,结合之前的视听分析,或许陆川想通过这种视听风格的军事片来做的,是重新定位二战和甲午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

?这是我把南京称为历史场景的最终原因。陆川的诉求显然不是血泪控诉,而是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相对于大屠杀中神化犹太人的诉求,陆川是在神化南京大屠杀(当然我必须声明,这不是我批判这部电影的理由)。如果陆川想完成这个目标,那么他显然失败了。在南京,南京成了悬浮舞台,只有一个军营,一个难民营,于是陆川的呼吁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陆川想从细节展现全景,那么很遗憾,他又失败了。空间模糊,观点混乱,情节支离破碎——他想说什么?我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表达。看了一下网上的影评,我惊讶地发现,大家都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视听呈现中不存在的东西——那为什么还要去看这部电影呢?

对不起陆川的南京真的很让人失望。充其量只是一个历史场景。现场之前,连情景剧都没有发生。我必须指出,网络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反日情绪集中的地方,同时网民和影院观众高度重合。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南京会是一个合适的文本。但同时我也不相信这段文字能满足或者迎合这部分观众的诉求。虽然陆川在影片中让等待屠杀的中国军队在刘烨光荣牺牲的时候喊出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但我相信这个口号还不如《色戒》中的那句“中国不能死”。关键问题是,当观众想找一些感人的、煽情的东西时,他们显然很难找到。也许那些说感动的人,其实是感动了自己。只是最后几张照片稍微扇了我一下,然后很不幸的发现不是照片,而是音轨里煽情的小提琴。

总之,这部电影正在上演。陆川大师,请为你的下一部电影聘请编剧。所以和可可西里的评价是一样的:精神可嘉,水平确实有限。或许对于南京大屠杀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约翰拉贝这样的情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