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为什么在《黎明前》中自杀?
《黎明之前》是一部关于茨威格在去世前几年流亡巴西和美国的电影。最后在1942,他和妻子突然服毒自杀,巴西警察上门清理。
茨威格的小说只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过那个故事的人会被那种忧郁的风格深深打动,久久不能忘怀。许大概也这么做了,并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但时间和地点设定在民国时期的北平。
虽然他晚年流亡海外,但他的生活一直是富裕和富足的。他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中长大,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并在年轻时成名。从那时起,他就备受关注,他在流亡期间也受到巴西名人的追捧。这部电影还展示了他晚年礼貌、幽默和有教养的绅士形象。
看着他和第二任妻子留下的黑白照片,我发现电影中的人物真的还原度很高。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他在过去八年中遇到的人,或者是政治家,或者是记者,或者是当地官员,或者是同样被流放的犹太朋友、孩子和妻子。没有愤怒,没有训斥,没有歇斯底里,还有庆祝生日的喜悦。甚至留下的遗书也是平淡而平静的,但都在回答他为什么服毒自杀的问题(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一起服毒)
所有的挣扎都在他心里。尽管他预测欧洲未来将成为一个没有护照和国籍的社会,但他没有信心等到那一天。现实生活的奢侈和无处不在的礼遇永远无法平息他离家的悲伤。
看到被迫害的犹太人和远在巴西的整个欧洲的沦陷,他可能觉得独自生活太痛苦了。他纯粹的精神世界大概从来没有给外部物质条件留下一点空间。这种精神境界无疑是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