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的名臣,为什么只有张廷玉撑到了最后?
甄嬛传全剧开篇第一个场景,不是后宫女人在吃瓜,而是前朝大臣在开会。这些开会的大臣中,一***给了五个人名签特写,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甄远道、瓜六爹。七十多集演完之后呢,这几个人死的死、贬的贬、抄家的抄家!只有张廷玉,在小四登基时,又坐前排了。
大家都说,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张廷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皇上刚登基时,对辅佐他登位的两位功臣!隆科多、年羹尧大加封赏。俩人一个掌管人事大权,一个手握粮草兵权,都是肥得流油的实权岗位。
这时候满朝大臣们,大部分都在忙着溜须拍马抱大腿,盼能跟着沾点光。也有少数甄远道类型,秉持文人的清高傲骨,对年隆二人的骄狂嗤之以鼻。而是从领导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向皇上提出了非常具有远见的忧虑。
他私下里提醒皇上,虽然这俩人辅佐你上位,但也不能过于宠信他们,以防他们弄权生事。要知道,那时候皇上刚刚登基,年隆二人也是刚刚得势,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
他这时提醒皇上所说的这两句“成功易,守功难”正是后来皇上处置年羹尧时说的话。神预言了有没有?与领导不谋而合了有没有?这就是张廷玉善于给自己“升维”的优势。后来,年羹尧连打胜仗,果然像吃了膨大剂一样越来越嚣张。
?
这时候,隆科多和张廷玉都私聊过皇上,来打年羹尧的小报告。隆科多报告的是什么事呢?是年羹尧回京后,私占民地,扩建豪宅的事。这事是不是罪名呢?肯定是。但够不够严重呢?又不太够。满朝官员但凡有点势力的,干过这种事的人可能一抓一大把。真追究起来,这件事的后果也不是不可弥补。给那些被占地的百姓补偿钱款,他们可能还很高兴成了“拆二代”了。但张廷玉就不一样了,你看张廷玉报告的是什么事。
他说年羹尧进京时,让百官对他行跪拜大礼。这事听起来好像就是个礼仪问题,反正官员们跪一下也不能咋地,回家洗洗衣服这事就翻篇了。年羹尧建个豪宅不算什么,有钱有权就能做到,但官员的跪拜之礼却只能是皇家专享的。年羹尧这个做法是僭越,是藐视皇权,是想自己当皇帝的赶脚,皇上当然忍不了。你看,同样是打小报告,为什么张廷玉就能抓住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接下来,皇上为了清算年羹尧,拉了个小群,让甄远道、瓜六爹搜集证据,***同加入倒年大战。
?
就在甄瓜二爹拼力讨伐年羹尧时,张廷玉已经在这盘棋上,又多看了一步。整治了年隆二人还不算完,清算年氏余党汪景琪的工作依然是由张廷玉发起的。
看看人家,简直就是妃嫔界的嬛嬛、皇子界的胧月、宫人界的苏培盛-----“最得朕心”啊!皇上现阶段干的所有工作都是在“集权”、在铲除异己,不允许你有小势力小团体,要打造一种绝对的君权。如何震慑众人,立住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呢,这种“肃清”运动就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时候,向来一身正气的甄远道就受不了这种毫无KPI可言的意识形态运动了。说你惩治罪臣就惩治,搞什么思想运动、连坐恐怖啊?
我这要是附和不是失去自我了?成了“乌合之众”了?我坚决不干。甄远道的想法有错么?没错。这种操控舆论、控制思想的政策是挺反人性的。其实,张廷玉这时候难道不知道皇上有些政策有些过激了吗?
?
皇上在清理年氏余党阶段的政治目标,要的就是绝对的权威和服从。但这并不代表皇上就要施行暴政、不纳良言,他需要先把集权的基础打好了,后面才能放心地广开言路。
其实皇上的意思也不难执行,大家一起发个朋友圈骂骂钱名世,表表拥护皇权的态度就行了。可是甄远道非要逆势而行,硬刚到底,说什么都不肯发这条朋友圈。
这可不就是给皇上上眼药、跟皇上的政治意图唱反调么。皇上如果不处置他,后面是不是还会有人效仿甄远道不听指挥?所以即便皇上心里知道甄远道是忠臣,也保不了他。
他说,甄远道不臣之心显而易见。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是落井下石,但其实张廷玉是真心想帮甄远道。
?
在现阶段形势下,必须给甄远道定这么个罪名,才能起到震慑他人的目的,才能完成皇上的政治意图。但是,人家张廷玉的重点在后面,说莞嫔娘娘临盆在即,对甄远道的处置应当从缓。张廷玉这就是在给皇上搭台阶,先表明对甄远道的严厉态度,就不会破坏公司大局;然后再给甄远道判个缓刑,告诉大家,不是甄远道的罪名小,而是为了皇嗣考虑,才从缓处罚。比起甄远道只知道一根筋地宁折不弯,张廷玉就是能够认清趋势的“可盐可甜”。
人家真的就是个一心为公的无党派人士,从来没有偏帮过哪一方人家真的就是个一心为公的无党派人士,从来没有偏帮过哪一方。从前期的华妃年氏一族、太后隆科多势力,到后期的甄嬛党、皇后党,他都不曾参与他们的党争和利益分割。
?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年氏败落,还是甄嬛遇冷、皇后被处;张廷玉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更不会像瓜六爹那样给皇后卖命当了炮灰。他只需要凭借他的远见、智慧、一心为公,便可以成为一棵不倒的“职场常青树”。
话梅爷爷不仅脸上有“阅历”,胸中亦有“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