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蜡相声剧本

记住是: 化蜡扦儿

现在我来说这么一段单口相声。

这个呢,也是一回实事儿。我们街坊的这么一档子事情。那位说,你们街坊?哎,我们街坊。说您在哪儿住啊?那……您甭问啦!他怎么不能说准了地方?说了地方这玩艺儿麻烦,反正我就这么一说呀,你就这么一听。凡是这种特别的事情,都出在我们街坊。您要问我在哪儿住呢,那我现在也不说,不是现在的事情啦。

二十年前有这么一档子事情。虽然说不是现在的事情,当然现在呀,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类似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我说这个呢,有这么一家子,是个大财主。家里富裕、阔!站着房,躺着地儿。银行里存着多少多少钱。家里很富裕。人旺财旺。这家姓什么呢?这家姓狠。家里人旺财旺,有那么些钱不算,人口也不少。老两口子啊,跟前仨儿子,一个姑娘。仨儿子哪,就是这个狠大、狠二、狠三,狠老头、狠老太太,狠家的老姑娘,一家子全狠到一块儿啦!仨儿子呢,都娶了媳妇儿了。老姑娘?老姑娘也出阁啦。老姑娘出阁光嫁妆,陪送了六十四台八只樟木箱子,单夹皮棉纱顶盖儿肥。随手的家具陪送两堂。一堂瓷器,一堂锡器。瓷器是什么呢?也没别的,您琢磨二十多年以前也就陪送什么茶叶罐啊,胆瓶啊,帽筒啊,果盘啊,茶壶茶碗啊,以及使的这饭碗儿啊等瓷器。锡器都有什么呢?有这个茶瓶茶罐,还有那个锡灯,就是那个碗儿油灯,入洞房时得点那个,里头有点蜜,取那个吉祥话叫“蜜里调油”,油灯。还有一对儿锡蜡扦儿,蜡扦子。另外还有锡壶。干脆说吧,光这锡器,陪送了就有四十多斤,还是真正的“道口锡”。

老姑娘呢,出阁时家里日子很好了。可是没有二三年的工夫,家里头不好了,怎么?狠老头死啦!老头死了,家里还很有钱呢。当然搭棚办事,这棚白事办的,也很漂亮。办完了白事以后,得!这老太太就受罪了。怎么受罪了?她这当家主事过日子人呢,你得拿得起来呀,拿不起来不行。这老太太呢,觉着仨儿子、儿媳妇儿都是亲的、己的!得啦,自己吃碗松心饭得啦!不管当家主事了,把这钥匙交出来啦。

这里就有问题啦,交你交给一个人哪,准人儿啊!也没提让谁当家过日子。坏啦,这下,仨儿子、仨儿媳妇全当家。乱了。先说这吃饭,每天吃不到一块儿。厨房内大灶啊,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生着。干吗?做饭。他吃饭不统一呀。老大早晨起来,道口锡——指河南北部道口镇产的锡器,旧时享有盛名。想吃炸酱面;二爷呢?炖肉烙饼;三爷干饭氽丸子。大奶奶吃花卷儿、二奶奶吃馒头、三奶奶想包馄饨,那怎么做呀?就这么一个大灶,一天到晚就这样。这妯娌仨呢?又不和美。这样子更成问题啦!吃饱了,喝足啦,老实呆着?不!吃饱了,喝足了,妯娌仨坐在屋里头,甩闲话、骂着玩儿,有孩子骂孩子,没孩子骂猫!猫招谁惹谁啦?天天就这样。先前呢,街坊邻居还过去劝,后来呀,司空见惯了,人家不劝啦!不劝怎么着呢?老太太给劝。后来,老太太也劝不了啦!得了,过不到一块儿啦,怎么样吧?干脆,分家另过。

到分家这天,把亲戚朋友都请来了。过去呀,那分家时候,亲友来到,吃一顿饭,这叫什么呀?这名儿也有意思,叫吃散伙面,散伙啦!都分啦。亲友们也来了,当然呢,老姑娘也来啦,都在这儿了。哥仨分吧,出主意。分房子,先分老大,住的老宅子;老二老三呢?家里有的是房啊,每人分了一处房子。房子有小的呢?小的没关系,找人估价,估价以后,打银行取出钱来,往上补。这折价折多少钱,那还补多少钱。分完房子分地,地分完了,然后分东西。三份儿,每人一份儿。家具、木器,一人一份儿。分来分去,分来分去!剩了两筐煤球,怎么样呢?分!老二说啦,“得啦!这煤球啊,咱别称啦,拿个小筐啊,这么量得啦。”老大说;“别!别!量的哪有准儿啊?那多了少了的,干脆过过数得啦!”数数儿分。煤球要数数儿!甭说煤球了,只顶到分来分去剩下一根儿筷子,把它剁三节儿,一人一节儿。都分完了,还剩一个铜子儿,一个大铜子儿。归谁?就没有一个人说这句话——“得啦!这个你们哥俩一人一小子儿,我不要啦!”没这句话。愣了半天,没法儿分。这工夫耽误大了,亲友们也不敢搭茬儿。后来还老三出了个主意:“干脆!买一个子儿铁蚕豆来得啦。”买一个大子儿的铁蚕豆,数数儿分。分来分去,铁蛋剩了俩,就没人说我不拿这份儿啦!没这么一个。后来还是老二出主意:“干脆,这俩铁蚕豆谁也别要,隔窗扔出去!’娜分完了之后,散伙面也吃了。老二。老三站起来啦,“诸位高亲贵友,多受累,多受累!老妹妹多受累啦,我们这儿新安家,对不对?大爷哪,他住老宅子,那是没说的了,我们呢,得家里安置安置去。得啦,我也不陪大家啦!我们哥俩走啦!”

站起来要走,这个老妹妹——老姑娘由打进门儿,一句话都没说,和颜悦色,瞧着他们:分煤球啊,数煤球啊,剁筷子啊,在旁边笑,一声也没言语,不搭茬儿。听到现在,他们要走了,老妹妹站起来了。‘啊,二哥三哥,你们这就走吗?”“啊,老妹妹,都分完了,我们还得那边安置安置,新安家不容易,是不是啊?什么,过两天,老妹妹,我们给你道乏,接你上我们那儿住去。”

“不是!你们都分完了吗?”一指这家里头。

“都分完啦!”

“不对吧!你们想想,还有一样没分吧!”“还有没分的?是吗?”哥俩一听全愣了。“啊,还是老妹妹心眼儿多,我们都忘了,你提个醒吧!还有什么没分呢?”“还有什么呀?啊!这妈怎么办呢?妈怎么分呢?还是拿绳子把她勒死分三节儿啊,还是活着拿刀剁三块儿啊?”那谁敢呢?这个。

说完这句话,绷着脸就坐下啦!

亲友们一听,罢了!老姑娘说这话有劲!嘿,老太太养这个姑娘,没白养活!这话有劲!亲友们一听这个也高兴,都站起来了,“对!这妈怎么办呢?你们都分完了。怎么回事啊?吃哪方啊?”哥仨全憋住啦,都没词儿啦。结果呢,还是老大带头先说:“咳咳,大家坐下,大家坐下!这个啊,老妹妹,我想到这儿啦!不过我没把这意思跟你说明白喽。我告诉你,当然呢,这个分家应当分四份儿!为什么呢?有妈一份养老金,我想到这儿啦!可是我想呢,妈现在都这么大岁数啦,那么妈有个百年之后呢,剩下东西还得归我们哥仨分。我这个意思呢,省得再分第二回啦!这一下就都把它分下来得啦!说都分下来,妈吃哪方呢?我这儿有个主意——我说呀,反正我们哥仨担任。这么着,让妈呀在我们哥仨家里头,每月一定住十天,你看这怎么样?啊?哎,正好!今儿不是初一吗?前十天,妈就在我这儿!初一。到十一呢,到老二家。二十一到老三家。都是她的儿子,儿媳妇儿,孙男弟女全是亲的!还能不孝顺她吗?对不对?还能不疼她吗?那当然啦,没有问题,想吃什么了,能让她心里不痛快吗?这么办,一家住十天。咱们哥仨今儿先商量好了啊。十一,到老二家!二十一到老三家!咱们这三家是这样,都一样。三家要接,到时候咱们都去接老太太。要送咱们到时候就送。怎么样?老太太有个百年之后,前头有车,后头有辙,老爷子这棚事,办的这谱儿!亲友们也看见啦!到时候我们照样这样一发送。各位高亲贵友,怎么样?”

大伙一听,这也不错。老太太呢,也点头没说什么。亲友们当然也不会说别的啦!老姑娘呢,也没说别的。“好好!就这样吧!”亲戚朋友都走了。

当天儿呢,没的说。先说这吃饭,早晨起来吃的分家散伙面。没问题。晚上更没问题啦!剩下的有折罗,热折罗。到了第二天了,应该老太太吃这老大了。嗬!就这位老大。第二天一早起来,老太太漱完口,洗完脸,往太师椅上一坐。儿媳妇旁边装烟倒茶。老大在旁边笔管儿条直,往那旁边一站,老太太一瞧,怎么了这是?每天没这举动啊?今儿干吗呀?“孩子啊,坐下!”“不!有妈在这儿呢,折罗——指酒席筵后吃剩的下杂和菜。我们哪能坐下呀?”“哎!家无常礼儿啊,老这样,天天儿那怎么算呢?坐下吧!”“不!妈。妈疼我,我知道。我知道我也不敢坐。妈您想:我坐在这儿,您也坐着,倘若进来一个亲戚朋友,知道的呢,是老太太疼儿子;不知道的呢,说您没教育,您没家规!我们做小的,面子也不好看。站着吧!”

老太太说:“咳!这不是没有的事情?亲戚朋友谁来呀?来你再站起来!”“不!坐着站着倒没什么。哎,妈,我有两句话想跟您说说,不知道您今天高兴不高兴。您要高兴呢,我就说;您要不高兴呢,过几天说也成。”

老太太说:“我有什么不高兴的?你这说半截话让人听着心里别扭啊!我挺高兴的,有话你说吧!”

“哎!妈让我说我就说。啊,您可别生气呀,妈!您是愿意您这儿子露脸呢,还是愿意您儿子要饭呢?”老太太一听:“这叫什么话呀!做妈妈的有盼着儿子要饭的?当然是盼着你露脸哪。”“对,妈疼我,我知道,您愿意您儿子露脸!您愿意我们露脸。我们呢,也愿意我们露脸。哼,不过,这个脸可不好露啊。”

老太太说:“怎么啦?”“怎么?您想啊,我们没分家的时候,大伙儿在一块儿,大家捧柴火焰高,不洒汤,不漏水,日子维持得这么样的好!可这一分家了,这叫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谁有能耐谁露脸。没能耐就得要饭。老二、老三您是知道的,现在他们哥俩都有事由,我没事情,没做事。不错,分了点房子地儿,有点钱,这是一股死水儿啊!和弄完了就完呢。那不是将来就把这都和弄完了,不得要饭呢?那么怎么样呢?谁让我小子没能耐呢?这我们就得是口挪肚攒,顺牙齿儿往下刮,没能耐怎么样呢?吃点儿不好的吧!可是妈,您放心!您想吃什么,您自管说,别管我们。哎,您想什么,我们还照样给做什么?做可是做,这句话必须跟您说明白了,就做够您一 个人吃的。您的孙子,孩子进去,一点儿别给!您往外轰、往外打!给了?您没的吃?别怪我们。对不对?哎,您就别给,就您一个人吃。孩子吃不吃的您甭管他。我们两口子呢,哪怕吃半顿儿,挨半顿儿,您也甭管。我们是怕要饭。好,今天您想吃什么您吩咐吧!”

老太太一听,愣了半天。这叫什么话呀?啊?我想吃什么?给我一人做,我这么大岁数了我怎么啦?让孙子瞧着我往外轰、往外打?那像话吗?啊?再说回来了,明儿你们这日子过不好呢,让妈妈吃的?好家伙,这是怎么话儿说的?我老婆子不落这手,“你们做什么我吃什么。随便做去吧!”

“不,妈!那也一定拣您喜欢,吃哪样我们做哪样,您不吩咐,反正我们不做去。您到底儿想吃什么?”

老太太说:“我呀,爱吃棒子面儿!”“哦?爱吃棒子面儿!行啦,行啦!您爱吃嘛,您爱吃哪样我们就给您做哪样。哎!大奶奶,听见了吗?老太太爱吃棒子面儿。呵,去!做饭去!”做去啦!什么?棒子面儿。棒子面儿没关系,和的暄暄腾腾的,稀着点儿,蒸点儿窝头,黄的棱、沙的棱的、甜丝丝的,也好吃啊,不介!面和的挺硬,不蒸窝头,贴饼子。大柴锅多烧火,把那贴饼子饹馇儿,烧的有半寸厚,上头还有这么薄薄一层。哪怕萝卜条咸菜呢,什么也没有。就白水吃。那老太太怎么吃?牙口儿不好啊,那么大岁数了。六十多快七十啦,没法吃啊。把饹馇儿揭下去,就吃上头那一点儿。干巴呲咧,也没咸菜,吃两口啊,实在是吃不下去。心里想什么呢?得啦!等着晚上再说吧!心想:晚上怎么还不来锅面汤呢?啊,片汤,氽几个丸子,有点羊肉,一泡这贴饼子,也行啊。心里这么想,想错啦!晚上做什么呀?甭做饭啦!还有那锅贴饼子呢?接茬吃。还这个。

老太太吃着凉了?没关系,搁火上烤烤。老太太说:“别烤啦!再烤更嚼不动啦!就这样吧!”

他们哪?他们也吃这个呀,也吃这个?可不是吗,孩子大人一人拿一块贴饼子,在老太太跟前晃悠,咬两口,扔到筐里不吃了。回头大爷领着孩子出去,绕个弯儿,听戏去啦!晚上随便哪个饭馆子吃,吃饱了回来了;大奶奶呢?领着姑娘出去,抱着小的出去串门了,哪儿串门去啦?街坊家逗牌去啦,都饿了,掏出钱来,让孩子买大饼,酱肉,一卷,开完啦,吃饱了回来了。合着这个贴饼子就给老太太留着,预备着。明儿个儿?明儿个儿还不做饭哪,贴了那么一大锅,多半筐子,老太太哪儿吃得了啊?

嘿嘿,简短截说吧,老太太吃了四天这样的贴饼子,实在受不了啦。饿的直咳嗽,一咳嗽眼泪都下来了。到了第五天,老太太一想啊,这样受不了。在这儿呆十天?看这儿意思,一看筐子里头,再有六天也做不了饭。没办法,干脆,走!上二儿子那儿去得啦!

老太太出去了,好赖离着不远啊,住的不远儿。老太太出门儿的时候,儿子跟儿媳妇儿都没问这么一句“妈,您上哪儿去”,装没瞧见。老太太呢,走了不远,到二爷家了。一进屋啊,您瞧这二爷:一瞧老太太来了,规矩倒挺大,当时站起来了。“啊,妈,您来啦?呵,今儿几啦?十一啦吗?”二奶奶说:“你糊涂啦?怎么会十一呀?今儿不是初五吗?”“啊,初五啊?妈,初五您干吗来啦?怎么意思?哦,打算在我这儿住半个月?吃半个月?吃半个月没关系呀,分家时候您怎么不说明白了呢?当着亲戚朋友您说出来多好呢?您这为什么许的?这不挤了人吗?我们分出来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怎么着?挤了人?非让我们要了饭?啊?十一您才到日子呢,早啦!”

老太太一听,眼泪下来了,“哎,孩子,我不是那意思,我跟你……”“什么意思啊?”“我告诉你呀,在你大哥那儿,他给我四天贴饼子。贴的那饼子,那么厚的饹渣儿,我嚼不动啊,连点咸菜都没有啊,我实在饿得难受,我来找你来了。”

“就这么着吗,就这么着吗?贴饼子都不爱吃啦?我们这儿想吃贴饼子,还没有呢。别瞧你分俩钱儿,还人家账啦。我们短账,您知道吗?这是怎么话说的?随便我们怎么短着,可妈来了,我们能不养活着吗?妈妈嘛,谁让占这辈数好呢?妈,大哥那怎么着?”老太太说:“那贴饼子饹渣儿太厚,太硬,我嚼不动。”“哦!嚼不动啊?没关系,二奶奶来给吗来点稀的。给熬粥!”弄了一斤棒子面儿,熬了一大锅粥,就给老太太喝粥,喝了一天。

第二天呢?一锅粥,老太太一人儿喝不完呢,接茬儿热粥喝。又喝了两天粥。这倒不错,那儿吃完贴饼子,这儿溜缝儿来了,拿粥溜缝儿。喝了两天,老太太一瞧啊,还剩多半锅呢。一琢磨:干脆!找三儿去吧。别受这罪了。她饿的不行啦!

到老三那儿了,一进门儿,就他们这三儿?嗬,更厉害啦。一看老太太进门儿,“嗬!哎呀!还没死哪?啊?你死了不就完了吗?这不拖累人吗?这不是!你死了,我们弄个白大褂穿穿就得啦!这是为什么许的呢?这不挤了人吗?让人死,让人活呀?啊?今儿才几儿啊?你就来啦?二十一才到我这儿哪?”

“三儿,不是那么回事,我……我告诉你呀,唉,我不是天天儿吃你,打这儿吃顶到三十儿。我告诉你呀,你大哥家里头,给我贴了一锅贴饼子,我吃了四天,那么厚的饹渣儿,嚼不动啊,连点儿咸菜都没有;我到你二哥家了,你二哥,他更难啦,给我熬一锅棒子面粥,我又喝了两天,我实在饿了,我来找你来啦!”

“就这么着吗,就这么着嘛,他们俩人都有房子、有地,有产业,有钱!有钱不养活妈妈?良心呢?您找我来好,您知道我外头短多少账吗?啊?瞧这房子啦没有?典三卖四、典出去啦!这就要搬家啦!我们家里两天没揭锅啦!什么都没吃!甭难过,甭难过!装模作样的,难过干吗?虽然我们不吃,也得给您吃。谁让是妈呢?大奶奶,身上有钱吗?”

“我哪儿有啊?”

“你没有我也没有。孩子们,哪个孩子身上有钱呢?”

问来问去,一个孩子,“我这儿有。”拿出一大子儿来。

一个子儿买什么呢?他也会出主意,“一个子儿?行行!别让奶奶饿着呀!奶奶来了,去买一个子儿铁蚕豆去!”

买了一个子儿铁蚕豆,交给老太太啦!嘿!这倒不错,那儿吃完贴饼子啊,那儿拿粥一溜缝儿,这儿来一个子儿的铁蚕豆一磨牙,倒解了闷儿啦!

白天吃了仨铁蚕豆,晚上睡觉多含了一个,差点儿给噎死。

到了第二天,老太太一想啊,得,实在饿得受不了啦!只有一条路,上老姑娘那儿去,那儿再不行,干脆,跳河,甭麻烦啦!拄着拐棍子,走?走都走不动了,雇了辆车,什么什么胡同,什么什么门牌,多少号,到那儿一下车,赶紧的让拉车的去叫门,叫孩子出来,告诉姥姥来了。

拉车的这么一叫门,小孩子进去了,往里这么一说,老姑娘出来了。

老姑娘出来一看妈来了,一看老太太这模样,老姑娘吓一跳。怎么?腮帮子也嘬了,太阳穴也瘪啦!眼犄角也耷拉下来了,鼻翅儿也潸了,耳朵片儿也干啦,要死!下巴颏都抖棱啦。

过去这么一搀,老太太这就哭。老姑娘明白,有街坊,让人多笑话呀?一手搀老太太,一手就掏钱,干吗?先把车钱给了。“妈,您别哭。有事儿里边儿说去,多让人笑话呀?”

到屋里头,老太太往那儿一坐,又哭,还要说话,让老姑娘给拦住了,把嘴捂住了:“妈妈您别说了,您心里的话,心里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是您这仨儿子对不起您,您甭说了。我知道。”

赶紧的给老太太冲点藕粉,来点茶汤面儿。“为什么给您这个吃呢?我知道,您没病,您就是饿,现在要给您大鱼大肉,肠子饿细了,一下儿撑死。那还得了?我这仨哥哥算讹上我啦!我受不了,您甭管,我慢慢地将养您。妈,您别说话啊,您别着急。”

头天呢,就给老太太冲点藕粉,来点儿茶汤面儿;第二天呢,牛奶,卧俩鸡蛋;第三天,包点儿小馄饨;第四天呢,挂面里头煮几个小饺子儿,这么对付将养着。过了一个礼拜呢,给老太太熬了点儿鱼,盛了多半碗饭;过俩礼拜呢,给她炖点儿肉。

哎,简短截说吧,一个来月,老太太恢复原状,天天儿吃饱了喝足了,没事儿娘俩一说活儿。酽茶一闷,叼着烟袋一抽烟。这工夫,老太太死了心了,哪儿也不想去啦!干脆,就在这儿,这辈子算不错。

过了两天呢,姑姥爷上外府办事去。姑姥爷走了,就剩娘俩儿,晌午间孩子们又都睡了觉了。老姑娘就说了,“妈,您姑爷也没在家,我有两句话跟您说,可是您听着别难过。”老太太一想姑娘对我这么好,“哎呀,姑娘你说吧,我不难过!你说什么事?”“妈,我跟您说这道理呀。当然了养儿也得继,养女也得继,妈妈吃姑娘,应当的!妈妈吃姑爷,还是应当责份的。应当可是应当,不过有两种说法:您要是没有儿子,吃姑爷、吃姑娘可以呀!如果说儿子没辙,没事情做,家里没饭吃,您吃姑爷、吃姑娘,还是可以的。妈,您这可不是——仨儿子,都有产业,站着房,躺着地儿,银行里都存着多少多少钱,这样他们不养活您,这说不下去。当然我说啦,我们两口子呢,感情好得很,您在这儿住一辈子,他也说不上别的来,绝对没关系,不过有一样,居家大小过日子,没有盆儿碗儿不磕的,没有马勺不碰锅沿儿的。倘若我们两口子有个抬杠拌嘴,您姑爷‘当、当、当’说一套,我没话答复他,打这儿他卡我一辈子。儿子不养活,在我这儿,您说我怎么办?我翻不过嘴来。”

老太太听到这儿就要哭。“妈,您别哭!不是不管您了,我还管您,我有个主意。”

“姑娘你有什么主意?你说,别让我饿着就行。”“我告诉您,他们这哥仨呀,太难啦,有钱不养活妈妈。这不能怪我狠!我呀,给您出个主意,我这儿有个戏法儿,这戏法啊,得我变,您呢,得帮忙。您好比呀,拿这‘挖单’给我蒙着。”变戏法那块布叫“挖单”。“您拿这‘挖单’给我蒙着,您这‘挖单’不打开,这个戏法儿要不漏,变不漏的话,告诉您哪,啊,他们哥仨家里,随便您到谁家,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想玩、就玩,想逗牌他们给你拿钱;想听戏他们给你买票。孙男弟女,围着您是团团乱转,您有个百年之后,还好好把您发送啦!”

“有这主意?”

“哎,可是这戏法得别变漏啦!如果您要把这戏法变漏了,得!儿子、儿媳妇不拿您当人。儿媳妇儿甚至骂闲街,孙男弟女躲着您。到那时候,您病到街上,要了饭!您可别怨我。谁让您这戏法没变好,“挖单”您给揭了呢?”老太太说:“你说的我不明白,有这办法?那么,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我告诉您,就这么这么办!”那位说,到底儿怎么办呢?您慢慢听。因为什么,我现在别把戏法变漏了,到时候您一听,到那儿您就知道了。很快就把这“挖单”打开了。

“是啊,行啊?”“没错,行!”

说好啦。娘俩商量好了,白天买了五十斤柴,就把厨房那个大灶啊,点上了。

到了晚上,夜里头。姑老爷也没在家,得出去几天呢。孩子都睡了觉了。

“妈,咱们往锅里拿吧!”往厨房拿。拿什么呀?陪送的那个锡器:茶瓶,茶叶罐,锡灯,蜡扦儿,锡壶,都弄到厨房去了。

大灶点好喽,就把这个锡器搁到这个锅里头去了,烧火。烧来烧去呢,这锡蜡都化成水儿啦。老姑娘呢,就在地上刨坑。刨什么呢?刨这么宽、这么长,一个坑、一个坑的,刨了很多的坑,也有刨圆的,也有刨方的,刨了这么些个坑。然后呢,就用铁勺舀这锡蜡汁儿啊,往这坑里倒。倒满了,凉了,起出来,再往里倒。

到天快亮了,这四十多斤锡器,都化了——有条子的,有方的,有圆的,有饼子的。化完了呢,都好了,撮到簸箕里头,往屋里炕上一倒,娘俩这就动起手来。

怎么动手啊?

预先啊,买好了白布,缝。缝有这么宽,有这么长,就好像系的那个裤腰带、板儿带子似的,就那个。缝好啦。缝好啦后呢?就往里头装这个条子,锡蜡条儿,一条儿一条儿装好。装进一条去呢,然后再蒙上一层布,拿针拿线纳,纳上这条再纳那条,挨着这么排,也有饼子,也有方的,就都纳到这板儿带子上了。纳好啦,就往老太太腰里这么一围。围到腰里一系,还不放心,恐怕老太太闹掉了,怎么样呢?再弄两根十字披红,这干吗呢?老太太她老腰里围着沉呢,这样呢,肩膀上搭点分量呢,就好一点儿了。把这个带儿啊,系上还不放心,又拿布缠好了,又拿针给缝上,嗬,这带子解也解不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