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笳的题解
大胡笳:琴曲。又名《胡笳弄》、《胡笳曲》。相传为唐代琴家董庭兰据“沈家声”、“祝家声”传谱所作。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初唐琴坛流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就是以这两曲著称。以后董庭兰继承这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中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应即指《大胡笳》,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同之处。唐代诗人刘商《胡笳十八拍·序》云:“胡人思慕文姬,乃卷叶为吹笳,奏哀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琴谱始见于明人朱权所辑《神奇秘谱》。内容取材自蔡琰的《悲愤诗》。全曲由18个段落组成,分别以刘商的诗句《红颜随虏》、《万里重阴》、《空悲弱质》、《归梦去来》、《草从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无云》、《星河廖落》、《刺血写书》、《怨胡天》、《水冰草枯》、《远使问姓名》、《童稚牵衣》、《飘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顾》、《白云起》、《田园半芜》为各段标题。贯穿全曲的主题——一个发自女性内心的,因饱含颠沛流离之苦而思念故园的悲戚。音调如诉如泣,耐人寻味。旋律中经常出现的变化音和半音进行,以及“声多韵少”等特点,均体现了唐代琴曲特有的时代风貌。
《大胡笳》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汉书载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也。博学有才辩,又妙於音律。其父邕夜弹琴弦绝,琰闻之曰,“第一弦也”,复断,闻之曰,“第四弦也”,父甚异之。后适河东卫仲道,夫亡归宁。汉末大乱,琰为胡骑所掠,入番为王后,十二年生二子,王甚重之。春月登胡车,琰感笳之音,作诗言志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后武帝与邕有旧,敕大将军赎文姬归汉,二子留胡中。后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茄奏哀怨之音。后唐董庭兰,善为沈家声祝家声,以琴写胡茄声,为大小胡茄是也。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下多“噫!观其怨胡天,白云起,剌血写书之语,使人岂不怆然于心乎?”
《西麓堂琴统》:(作“胡笳”后记)蔡文姬被虏十二年既生子,自伤薄命,著哀辞十八拍。后魏主丕惜其才,重货赎归。胡人思文姬,因吹芦叶为笳奏哀怨之音。后唐董庭兰以琴写之。
《五知斋琴谱》:蔡文姬所作也,因汉末大乱为胡骑所掠,入番为左贤王后,十有二年,生二子,王甚生之。春日有感,乃卷叶为笳,吹之甚哀,调入琴曲。其三段妙自入神;四至七段难作;八至十段极尽积微;十二至十四段音入悲思汉,备寂寥抑之状;十五段似分袂之音;十六段滚拂拨剌,如乘舆归汉。篇中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为古今之离别调也。
《蕉庵琴谱》:与五知斋琴谱同。
《琴史》:蔡琰,字文姬,伯喈之女,妙音律。……少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天下丧乱,为胡骑所获,没於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以金璧赎之还,再嫁陈留董祀。尝感伤乱离,追悼怀愤,赋诗二章。其辞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心怛绝兮死复生。”此乃悼汉室之圮绝,嗟生民之罗灾,往则遭戎狄之困辱,归则痛天性之永隔,闻者可为之叹息。世传“胡笳”乃文姬所作,此其意也。……(蔡琰)
《乐府诗集》:后汉书曰“蔡琰,字文姬,邕之女也,博学有才辩,又妙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於家。与平中,天下丧乱,文姬没於南匈奴,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痛邕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陈留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蔡琰别传曰,“汉末大乱,琰为胡骑所获,在右贤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诗言志曰,‘胡茄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唐刘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敕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叶为吹笳奏哀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按蔡翼琴曲,有大小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十九拍,谓之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代人。李良辅广陵止息谱序曰,“契者,明会合之至理,殷勤之余也。”李启国史补曰,“唐有董庭兰,善沈声祝声,盖大小胡笳”云。
《大胡笳》后记
《琴谱析微》:古诗十八拍悲凉婉车。读之黯然神伤。不图音出焦桐,更令闻者凄清欲绝。嗟嗟!秋高边塞,满目风沙,抚泣之下,百感频生,正不必笳声入耳也。
《五知斋琴谱》:一种愤怨悲切之情,逐拍伤心之概,形诸指下。清夜孤灯,客窗夜月,寂静作之,疑有鬼泣也。
《春草堂琴谱》:古有小胡笳、大胡笳曲,此文姬十八拍也,音调凄楚,幽细而不纤。俗云,“中有琵琶声,”亦其自作琵琶弹耳,古人不受也。
《二香琴谱》:激昴慷慨,悲壮淋漓,弹此如读悲愤诗。
《琴学尊闻》:胡人夜巡,卷叶为笳吹之,文姬调入琴中,以寄思汉之心。音韵凄怆,流传中国,十八拍其遗音也。中有琵琶声,盖当时调入胡乐,求肖笳音,若必去琵琶声,即非胡笳腔矣。
《天闻阁琴谱》:与春草堂琴调同。
《希韶阁琴谱》:解题,后记,同五知斋琴谱。
《琴学初津》:曲为蔡文姬所作,因汉末大乱为胡骑所掠,后始归汉,胡曲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声音悲梗,为古今离别调也。旧谱音位各段皆合,惟第五段忽作正调,而又非正调,不知是何依据。再全体应吟则曰猱,应猱则曰吟,学者未易分别,兹则细为修正,始能取音恬适,举指轻圆,庶无乖反混淆之失。良士跋。
《琴学业书》:胡笳词为蔡文姬作,在琴中最为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