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情?
“木瑙纵歌” “木瑙”是景颇支语,“纵歌”是载瓦支语,皆为聚会跳舞之意。传统的木瑙纵歌,既是宗教性祭祀活动,也是大型集体歌舞聚会。参加者可达数千人。舞蹈者着节日盛装,妇女挥舞扇子或手帕,男子挥舞长刀,在乐器伴奏下,边舞边唱。舞场上粗犷的“哦惹惹”歌声,打击乐、吹奏乐声,以及阵阵呼啸声和鸣枪声汇成一片,情绪热烈。木瑙纵歌中演唱的歌曲无固定安排,由参加者自由选择。唱词内容有景颇族历史渊源的叙述,有关于木瑙的传说,也有逗趣娱乐的各类短歌。乐队演奏的乐曲有《木瑙洞巴》以及“文崩音乐”的曲牌等。
跳新房 新房落成之夜,邻居和亲友都到主人家表示祝贺,彻夜歌舞。由1人领唱,众人应和。歌词内容有对喜庆场面的描绘,有追述祖先学会盖房子的历史,风趣而富于哲理性。曲调朴实,速度中庸,结构规整,多为上下句乐段的重复变化,上句为领唱,下句为合唱。有的地区在合唱部分形成简单的和声;有时众人的合唱在领唱最末一小节的重拍(长音)上进入,形成简单的模仿。
丧葬歌 凡老人逝世,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出殡前除由董萨(宗教职业者)主持祭祀活动外,还要连续几天举行歌舞活动,白天跳“嗯董康”,晚上跳“格崩董”,直至天明,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格崩董是一种集体歌舞,用3个不同音高的锣(其音高关系约相当于一个原位小三和弦的开放排列位置)作伴奏,舞者自由歌唱。景颇支唱“滚来”,载瓦支唱“滚样”,两者旋律不同,但曲调的情感都是赞颂中含有几分忧伤。唱词内容除了歌颂死者生前的好处外,还饶有风趣地解释了人间生死的现象,并安慰死者亲属。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和长刀舞。由象脚鼓、锣、镲、竹笛、洞巴等乐器伴奏。
说唱音乐 “勒戛”是景颇族对说唱性音乐的总称。有“木占”和“勒来”两种。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唱本,也没有以此谋生的职业艺人,但每一曲种中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在不同场合演唱不同的内容。勒戛的音乐主要以吟诵性的唱腔为主,字多腔少,切分、跳荡的节奏和景颇族的语言特点相符。
木占 是景颇支的说唱音乐。在举行木瑙纵歌、结婚仪式、新房落成、庆丰收、过年节时由老年人或成年男子 1人演唱。唱者席地而坐,以手指弹扇柄击节而歌,或有一些表演动作。其音乐结构为基本曲调的变化反复。每段开头,有一个衬腔乐句,中间是根据唱词长短不等的几个吟诵性的乐句;全曲结束时,加1~2小节的结尾。
勒来 是载瓦支的说唱音乐。其演唱形式、内容、场合等和木占基本一致,只是曲调不同。其音乐更富于抒情性。有的地区在段落结束处,常有帮腔合唱,形成简单的二声部。
器乐 景颇族的民间乐器有吐润,竹制,中间开孔,横吹,音色明亮而柔和;勒绒,竹制,有主管和输气管两部分,音域宽广,音质纤细;,近似汉族的竖笛;洞巴,由牛角制成的叭体、木质的管身和哨座3部分组成,音色浑厚;桑,由主管和固定音的附管组成,安装一铜质舌状簧片,音调恬静而深情。弹拨乐器小三弦从傈僳族传来。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锣、镲、大长鼓等。
文崩音乐 景颇族器乐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独立乐种。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景颇族音乐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定型。有成套的曲牌、独立的乐队形式和传统的演奏程序。乐队编制是:以1至数支无膜竹笛演奏旋律,用大军鼓、小军鼓、、锣、小镲作伴奏,有时还加用洞巴、象脚鼓等。其曲牌都表示一定的礼仪性和风俗性的内容。如《文崩曲》、《司郎》表示礼节、致意;《西赛》表示亲热;《布里半》表示迎亲献花;《木南撒》意为送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