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大会
1956年末,全国各地的英雄模范人物齐聚北京,来自安徽金寨的一位粮站站长,作为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之一,登上了大会主席台。
当毛主席走到他面前时,心情一时间有些激动,拉着他的手亲切问候,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毛主席口中的这位“老班长”,名叫李开文。大会结束之后,毛主席派人通知他,到中南海来一趟,自己要请他到家里吃顿饭。
两天之后,李开文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了中南海丰泽园,见到了已经七年未见的毛主席。毛主席见到他之后,上下打量了一番,忍不住皱了皱眉:
十二月的北京,已经是冰天雪地。 李开文当时穿着一件单薄的黑色小棉袄,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黑布鞋,已经快要露出脚指头了。
再次见到毛主席,李开文已经激动得不行,哪里还能感觉到冷,他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主席,不冷,我一点都不冷!”
“没有讲实话吧?怎么可能不冷呢?”毛主席微微摇了摇头,转身轻声交代警卫员,赶快去给老班长买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钱从自己的工资里扣。
这一天毛主席格外高兴,在饭桌上聊了许多在延安时候的往事。突然毛主席问李开文,当年他在特灶班待了有十多年吧?李开文回答说,自己从中组部炊事班调到特灶班,干了十一年。
“现在快六十了吧?”
“明年整六十。”
“ 你这是当年大生产运动的老英雄,现在又当上了新劳模,老当益壮,又立新功啊。 ”毛主席高兴地点着头。
还没等这一顿饭吃完,警卫员已经抱着皮大衣和毛皮鞋回来了。毛主席示意警卫员递给李开文,对他说:“穿上吧!”
李开文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慌忙站起来接住衣服和皮鞋,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还像往日一般关照自己。他也知道毛主席的脾气,没有过多推辞:
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的皮大衣和毛皮鞋,回到家乡之后,成为乡亲们话题的焦点。好多乡亲涌进他家,摸摸毛主席送的衣物,又听他讲述到毛主席家做客的经历,纷纷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后来,县里举办“建国十周年成就展”,筹备组想要毛主席送给李开文的大衣和皮鞋,李开文爽快地交了上去。展出期间,这两件东西在县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时间,毛主席和李开文的故事,被传得家喻户晓。
16岁的时候,李开文就开始种地卖苦力,虽然个子不高,却练就了一副好身体,挑着担子一天能走百里崎岖山路。
李开文很早就加入了赤卫队,为红军做事。1932年,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向大别山扑来,部队接到命令紧急撤离,至于具体要去哪里,大家都不知道。
眼看着敌人已经包围上来,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挥泪西撤,强行突围。接到突围命令后,团长将身体壮实的李开文挑出来,正式转入红军的担架兵,担任担架队的班长。
说来也巧,撤离的那一天,李开文随大部队从金寨县出发,恰好经过他家屋后,当时他妻子刚生产,李开文没敢进屋和妻子告个别,偷偷向屋里望了几眼,心一狠,就跟着队伍走过去了。
这个正当年的汉子,不怕敌人的子弹,却抵不住妻子的眼泪。
谁知道李开文被跑出来看热闹的大儿子李锦旭发现了,仅仅8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跑到父亲面前,说妈妈每天念叨着让他回家。李开文不敢看孩子,更不敢停下来,生怕一停下就再也走不了了。
一旁的担架队员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劝他还是回去看一下。李开文这才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已经哭成泪人的儿子,马上扭过头走得更快了,不知不觉。眼睛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李锦旭发了疯似地冲到父亲身边,紧紧抱住父亲的一条腿,李开文心里一惊,不敢再犹豫,狠了狠心,一脚把儿子踢开。被踢了一脚的李锦旭,呆呆地坐在地上,没有再继续追下去,李开文也没有再回头。
就这样,他离开了故乡金寨,这一走就走了17年。
李开文虽然一天都没有摸过枪,但打起仗来一样冲在最前线,紧紧盯着前线的战士。有人负伤倒下,他立刻带着担架班,冲上去将伤员抬下来。
部队为了甩掉敌人,可以忍痛丢掉笨重的武器,但伤员不能丢掉,因此,李开文带领的担架班,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由于接连不停地急行军,红军又不能走大路,李开文脚上的草鞋早已经被山道磨破,一走就在地上留一个血脚印。
其实像李开文这样的情况,全军的战士几乎都差不多,都是呲牙咧嘴地向前赶路。有一次一个老乡实在吃不消,打算偷偷溜走,被李开文一把抓了回来,教育他回去就等于找死,不如跟着队伍杀出一条活路来。
老乡被说得哑口无言,跟着李开文乖乖归了队。
在穿过敌人最后一道防线的时候,李开文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的山路,直到听说冲过了封锁线,他才敢喘口气,在放下担架的一瞬间,一口热血从胸中喷涌而出。
一路的浴血奋战,队伍终于走到了川北。那天队伍刚到汉中附近,敌人的飞机就尾随而来,朝担架队投下了数十枚炸弹,还没等李开文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埋在了碎石泥土之中。
等战士们将李开文扒出来的时候,李开文已经不省人事,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便将他拖到了死人堆里,准备找个地方埋葬。
那个被李开文劝回来的老乡,无论如何不相信李开文牺牲了,他哭喊着趴在死人堆里,硬是找到李开文,下意识地用手指探了探鼻息,发现李开文还有气,赶忙找炊事班要来半碗米汤,撬开李开文的嘴灌了进去。
就这样李开文被喂活过来。往日都是李开文抬着别人,如今换作他自己躺在担架上,很快他被送到了四川通江,在那里整整住了一年的医院。
李开文醒过来之后,发现自己耳朵听不见了,他感觉自己成了废人,再也当不成红军战士了,痛苦得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医生告诉他,除了耳朵,他身体的其他地方都没有问题,李开文这才平静下来。
等身体能动弹之后,他就开始一点一点挪下床,靠自己吃饭、上厕所,能站起来以后,他就咬着牙扶墙练习走路。他盼望着康复出院的那一天,自己还能回到担架班去。
终于熬到了出院的那一天,李开文找到团长,要求给他一支枪,他要当个真正的战士。团长说他早就是个真正的战士了,说完就看着李开文哈哈大笑起来。
李开文不明白,自己要求上前线打仗,有什么好笑的。团长指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对他说,耳朵不好怎么可以打仗呢?他现在连担架班都去不成了。李开文顿时愣住了,自己耳朵听不见,那还能干什么?
“你去烧饭吧。”团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李开文没有接团长的话,团长大声地问他是不是不乐意,李开文有些不情愿地说,只要能留在部队就好。
团长见李开文回答得有些勉强,皱了皱眉头,李开文生怕团长把自己赶走,脱下他的军装,赶忙用自己刚学会的四川话大声回答道:
就这样李开文从担架班来到了炊事班,成为了一名炊事员。当时红军部队进入草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连一块适合宿营的干地皮都找不到。草地的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冰雹,不少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李开文自然也不例外,和大家一样变得面黄肌瘦,身体也开始浮肿,甚至走路都没有往常那样利落。但一旦部队宿营,李开文的身体就不再臃肿,令蔡畅和康克清十分好奇。
没过多久,李开文的秘密就被发现了。 原来每天部队开拔时,李开文就将湿淋淋的枯草挤干水,分开塞进自己的衣服里,然后再背起炊具,走在部队的后面。一到宿营地,李开文立刻拿出被捂干的草团,点起篝火供战友们取暖,烧水煮食物。
这时战友们才明白,原来李开文并不是身体浮肿,而是塞满了救命的草团。依靠着这样的办法,李开文每天总是能第一个点起炊烟,他的军灶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的火种。
红军在会宁会师之后,李开文被调入中央红军。1936年,周恩来召集各部队领导到延安开会,会上请他们找一些可靠的人,到中央来工作。李开文被推荐上去,成为第一批被抽调到延安工作的红军。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李开文和几个战友从甘肃来到了延安。刚到的第一天,李开文就遇到了一位同乡,当得知他是去中央机关报到的时候,同乡立刻带他去见当时的负责人陈云,并介绍说李开文可靠老实。
“ 好啊,就让他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吧。 ”陈云立刻做出安排。就这样李开文当上了中央小灶的炊事班班长,成为毛主席的炊事员。
有时候毛主席工作到很晚,饭菜已经凉了还不见秘书来,李开文就把饭菜重新热一热,亲自送过去。
有一次李开文左等右等,不见毛主席的秘书来拿饭,就端着热了几次的饭菜给送过去。当时正值寒冬时节,走进毛主席的窑洞,一阵冷风吹得李开文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毛主席恰好抬起头看到了这一幕,放下手中的笔对李开文说:“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
“不冷,不冷,我都习惯了。”李开文赶紧把门关上。
毛主席起身找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他。李开文一个劲儿地摆手,执意不要。毛主席坚持将衣服塞进他手里:“ 叫你穿上就穿上,我个子大,抗冷。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 ”
李开文穿上羊皮背心,抬头问毛主席是哪一道菜?毛主席说:“当然是红烧肉嘛。”
毛主席这样一说,反而让李开文有些不好意思了。刚来延安的时候,他就听说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就偷偷跑去请教别的炊事员,回来自己做了几次,都不太满意,没想到却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1942年,延安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中央特灶班也参与其中,考虑到李开文年纪大,大家便不让他下地开荒,留下来烧水做饭。
李开文怎么肯就此闲下来。当年他学会打草鞋,便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天打七双,而且还将收集来的布条彩线,都掺进草绳里,打出的草鞋既好看又耐穿。
当小库房里的草鞋堆得有一人高时,李开文和特灶班的年轻人,一起把草鞋送到开荒的战士们手中,不光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穿过,连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穿过。
那一年李开文被评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毛主席当着上千人的面,亲自将一面白布毛边的奖状授给了他。
1947年2月,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纠集几十万人马攻入延安,却发现延安早已经人去楼空。李开文跟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转战陕北之后,才发现这里天寒地冻,没什么可吃的。
这下可急坏了李开文,情急之下李开文趁着夜色,带着两个战士返回30里外的敌占区,取回了秘密藏在窑洞里的三担食物。
第二天中午,毛主席发现餐桌上突然多出来许多菜,便问李开文是怎么回事。正当李开文乐呵呵地讲述着这些食物的来龙去脉时,毛主席脸色一沉,将筷子放在了桌上:
李开文见毛主席生气了,赶忙解释说自己对小路比较熟,危险也不大。结果毛主席气得半天没动筷子,李开文站在一旁默不作声,一个劲儿地抹眼泪。过了好一会,毛主席的气消了,才招呼大家一起来吃:
1949年,李开文跟着中央首长一起进入北平城,被安排在干部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回道群工部等待分配工作。当时群工部部长是李维汉,和李开文关系甚好,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李开文被李维汉的话吓了一跳,赶忙问天津糖厂有多少人。当听说有一千多人的时候,李开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自己哪有本事管好那么多人,自己还是回大别山最好。
李维汉非常不理解,解放之后,好多人想留在大城市都留不下,李开文却想回老家。李开文解释说 自己的家乡也解放了,可以回去工作了。再说家里老婆孩子还等着呢,当年自己狠心离他们而去,现在该回去“还债”了。
拗不过倔脾气的李开文,李维汉只得同意他的回乡请求。
离开北京前,李开文想到此次一别,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见到毛主席了,便一路问到了香山,找到了双清别墅。
毛主席了解情况后,关切地询问老班长,为什么不去天津当厂长?李开文说自己虽然认了一些字,但自己知道不是干厂长的料,不如回家乡找个自己能干的差事。毛主席赞同地点了点头,嘱咐他说:
很快李开文的组织关系就转回了安徽,当地的领导试探地询问他,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李开文谦虚地说什么工作都行,服从组织安排。当地领导提议安排他回金寨县当副县长。李开文吃了一惊,天津糖厂一千多人,自己的都管不了,哪有本事管几十万人。
于是李开文赶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胜任。当地领导见他不像开玩笑,让他先住下来考虑考虑,李开文却等不及,急着要回家看看。
经过两天的颠簸,李开文终于回到了自己十多年没回来的家乡。从弟弟口中得知,当年他离开之后,自己的妻子为了逃命,带着孩子东躲西藏,两个刚出生的双胞胎,由于没有吃的,活活被饿死了。
后来妻子等了他整整10年,没有他的丝毫音讯,以为他已经牺牲了,才带着唯一活下来的大儿子改嫁了。原本改嫁的这个人对她还不错,没想到两年前也因病去世了。
李开文听说妻子的这些经历后,眼睛红了一圈。他当即决定,就留在家乡工作,然后把妻子和儿子接回来。
苦苦思索自己该留在家乡干什么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李开文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当时他路过响山寺,发现过去热闹的寺庙附近,变得冷冷清清,寺庙中的僧人早已经被国民党赶走,如今被政府利用起来,变成了响山寺粮站。
这一发现让李开文大为振奋,寺庙里这么多空房子,工作落实了,再把妻儿接过来,住的地方也解决了。
李开文立刻找到当地领导,提出要在响山粮站工作。当地领导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从中央下来的老红军,怎么能去那种地方。但李开文主意已定,当地领导只得把他介绍到金寨县。
金寨县委领导了解李开文的情况后,也觉得十分为难,劝他留在县里工作。没想到李开文说, 自己当了半辈子炊事员,后半辈子还是和粮食打交道吧。
就这样,李开文主动向县委要了一个粮站站长的头衔,当天就回山里去了。
落实了工作之后,李开文几次登上妻子的家门,终于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带着儿子和他一起住进了粮站。过上了有家的日子,李开文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
等熟悉了业务之后,李开文才知道这“站长”并没有那么简单。响山寺粮站是中心粮站,下面还管着方圆百里的所有粮库。为了摸清下面的情况,李开文亲自前往每一个粮库调研。
顶着“站长”的头衔,李开文却不像一个站长。早上他去得比较早,就悄悄走进粮库的宿舍,把炭火盆烧着,给守库的年轻人烤热棉裤,再把他们叫起来上班。别人不愿意去修补的角落,他亲自钻进去,一块一块补好。
在粮站下面,有一个小集市,旁边是一条一丈多宽的小河。多年来,人们都是将几根树干架在河上当桥板,大人小孩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胆。遇上下雨天山洪暴发,人们不但不能赶集,连粮食都买不了。
李开文知道这个情况后,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找来一个木工,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修成了一座桥。这件事被当地的乡亲们传为佳话,那座桥也被当地人叫作“红军桥”。
1992年李开文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他脚踏实地的精神,犹如大别山上的一面旗帜,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