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耶鲁大学死亡公开课读后感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之前做过关于死亡教育的一些研究,之后就会经常看见关于这个话题的很多内容,说来也奇怪,但也让我对这个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在哲学方面的关于人的定义,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看起来简单由各个功能区组合而成,但深入去剖析,又很难很清晰的给出一个定义,说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相互作用,或者说人就是各个器官的构成的。两个都对,二元论的观点更突出了人脑构造复杂,对记忆,人格,感受的解读有限,归纳为灵魂,这也是西方在仍然支持的说法。物理主义就更务实,从人的解刨学方面来说,人的确都是各个细胞,机体,神经等相连接,组合成各个功能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我的观点把人分为了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精神方面是我对人脑的钦佩,小小的神经元,神经触角,各个脑区,额叶等等带来了人的感受、记忆、思考,以及人格。人格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现在大多都去吧人格做分类。外向型、内向型、理智型、独立型、活泼型等等各种类型,但人这个复杂的东西怎么可能怎么几个分类就囊括,就解读完了。人格在人身上的提现异常复杂,这个下次在另外解释。简而言之就是精神囊括了人脑表现出的无法解读的内容。

?有句话是这样说: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我就可以分为精神和肉体,他们死了只是指肉体死了,但精神依然存在。有种佛教里面超脱自然的感觉。对于灵魂的解读,我也不知道咋解读,就是看不懂。灵魂存不存在其实并无多大的影响,当然对我是这样。不排除有些对灵魂有很崇拜的朋友。

对于死亡的定义,我也很认同卡根教授的定义: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有这机能的肉体,我们能够进行人格功能。抛开细节,死亡只是肉体垮掉了,我们不能再进行相关功能。对于死亡,从实际出发,是必然的,人固有一死,时间问题罢了。只能说当这个时间到了的时候,可能就是肉体可以休息的时候。没有好坏之分,坦然接受,坦然面对。当永生的出现,也不是那么容易轮到我们的,这点你得明白。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时间规划局》里面就是现实的情况,大家手上就写着你能活多久,倒计时完了就会死亡。每个交易都是用时间来交易,你的一切都和你手臂上的时间相联系。这就出现富人拥有绝对的永生,只要他愿意一直活着,穷人呢,就是每天看着手上的数字生活,每个人都在恐慌着手臂上的数字。对于他们来说,死亡这时候是无奈之举,不得不接受的。我很清晰记得片子开头有一个拥有几百万年时间的人出现了,在这之前他已经活了几百年,活的越久觉得这一切都越没意思,死也死不掉,周围的世界还是这样,日复一日,最终他吧自己的时间给了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年轻人然后跳桥在自杀了。这个就是一个关于永生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的思考。你真的拥有几百万年的寿命,去做过所有你想做的事,学会所有你想学会的技能,去过你所有想去的地方,然后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现有资源下,你拥有很多时间来将野心全部都被满足了,后面你又该何去何从,依然是未知数。

?利用了时间去做了你想做的事情,能说这是发挥了生命的价值嘛?不一定,对于生命本身,都是珍贵的。他的价值不是几个人,几个模型,几个文字就能概括和认定的。从客观角度来说,生命的价值也也可以说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从现实角度出发可以大概分为:你的社会价值,个人的价值,能为他人带来的价值等,这个可以并不适合每个人去核算。我们平平淡淡的每个人难道说就一点社会价值都没有吗?这肯定不成立,如果这个社会都没有人了,那社会价值又从何体现呢?这个和1块钱你说他有价值吗?但一百万个1块他就凸显了巨大的价值。当然离开了人和环境就是废纸。

?对于生命的质量和数量,其实我觉得这个算法或者说模型是有点说不过去,你说活50年,每年的生命质量是100,得出幸福总量2000,另外一个是活100年,每年生命质量只有10,得出1000.那么活50年会显得更幸福。这个算法其实是不科学也是错误的。的确他没有赋予生命质量足够的权重,有待商榷。

对于享乐主义的那个部分:如果有一个机器,只要进去就会快乐,没有痛苦,而且随时可以出来,但没有任何人选择进去后出来,你会进去吗??这个让我想到了VR+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你要的你想的你都可以得到,加上体感的浸入式。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一方面可以解决那些想逃离现实生活的群体,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他们对于需求?欲望的刺激。很多美剧电影里面都有这样的场景,我感觉?这个技术应该快出现了。受众群体几乎是所有人呐,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