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电影
国内的战争影视剧充斥着流行的台词、时尚的服装、集合和魔幻的情节,各种设定都有违常理。归根结底,国内对战争的反思和影视剧的深度严重不足。从宏观的影视环境,到制片方急功近利的心态,再到国内市场观众的定位(但这不能说是观众的错),这种可笑现状的出现或许并不那么出人意料。
除了以上一般但真实的内在因素,一些小细节也能显示出剧组的基本功和诚意。这也是我们和史诗级剧组最明显的区别。更注重演员、服装、道具;
为了还原E连老兵昔日战场的英气,兄弟连的演员们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受虐”伞兵训练。在这样的训练强度下,“E”连的演员们很快就掌握了昔日英雄的战场技能。你看不到身体加倍还玩大牌。
为了演好《从天而降》的画面,E连的兄弟们跳了那么多次。其实这个场景在剧集里还是挺少见的。但是我还是要一丝不苟的练,这个伞兵的标准动作。他们跳伞用的降落伞和技术都是按照上世纪40年代的标准制作的,有些甚至是二战的原始产品。
我们不缺好演员,也不愁缺资金。真正的精品自然会有收视率和流量,没必要一味的呻吟。少粉多泥少蜡多烟,给主演一点天价的道具研究,战术考虑,剧本,一点点努力,不怕拍不出史诗巨作。
严格、理性、客观的对待历史:除了在武器装备、军装等细节上不够严谨之外。,我们的敌人“日本鬼子”的形象不够深刻,不够客观,有点诽谤的味道。那些日本人很多都是畜生,但不全是傻子!
就拿当年日本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来说,就连当时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都称赞不已。大家对“日本鬼子”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虚伪”的影视作品中。“日本鬼子”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辉煌战果,除了对天皇的忠诚,还有重要而深层次的“军事乃至文化素质”。
而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必须客观公正严谨理性,必须以和平的视角正视历史,正视身边的这个日本邻居。现在日本政府弥漫着历史的虚无,我们不能纵容这部误导我们下一代的剧!
(二)、容易被忽视的客观因素:
无论是《兄弟公司》还是《太平洋》的原著,都来源于前线士兵的回忆录,而这些文字资料是真实描绘战场细节的基础。那时候美国人的教育水平比较高,在这一点上,在当时的中国很难与之相比。当时中国军队的文盲率几乎在90%以上,识字的官兵往往被委以文字或教学的工作,无法直接参与一线战场,也无法有效留下能还原当时战场的文字资料,更不用说图片了。军人大多没有学历,幸存老兵也不少,但语言组织能力不够。毕竟那些东西不如写书靠谱。目前随着老一辈军人的去世,拍摄真实战争影视作品的基础将彻底丧失。所以很多国产抗战片都是不靠谱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不伦不类的战争爱情(或者三角恋套路)。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真心祝愿我们的战争影视作品能越来越好!早日做出《兄弟》这样的史诗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