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天地互动,谁为第一课牵线搭桥?

“神十”太空第一课,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将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授课活动!

谁为中国太空第一课牵线搭桥?

答案是:中继卫星

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是中国太空数据的“中转站”

杨利伟天地通话时,大家还看不到视频。这次,王亚平讲课的过程将实现全程直播。清晰的图像、流畅的语音,如今在电视机前观看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游弋的画面,大家都会感受到载人航天通信发生的巨大变化。这过程中,中继卫星搭起了这一传送桥梁。

神舟十号的测控通信系统仍采用陆、海、天基测控网。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新增加了2012年7月发射入轨的天链一号03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03三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后,航天员可以随时随地与地面联系。

一位多年从事卫星导航的专家称,中继卫星就是中国太空数据的“中转站”,“比如你我要通信,互相看不见,信号不能直接过去,就要找一个中转站,你发到中转站,中转站再把信号转发给我。”他说,飞船也一样,飞船的信号不能直接传送到地面,就需要中继卫星中转一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称,这次太空授课将依据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最终确定时间。该专家表示,中继卫星虽然很高,但是每颗卫星覆盖的区域是有限的,所以卫星要进入特定的区域后才能通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黄惠明曾形象地说,太空中运行着成百上千个航天器,这些航天器犹如人们放入太空中的“风筝”,而控制这些航天器的“无形之手”,就是航天测控。中继卫星被称为是“卫星的卫星”,主要捕获跟踪在轨运行的高速动态目标,把数据实时下传。

在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4月26日,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1星”发射,填补了我国卫星领域的又一空白。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跟踪TDRSS这一新技术,并在“九五”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预研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天链一号02星

2011年7月12日,中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11日深夜在西昌成功发射,它将与2008年4月发射的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为中国即将于下半年实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开展应用服务。

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是航天器太空运行的数据“中转站”,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从而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

据悉,“天链一号01星”已成功应用、服务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大幅提高了“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天链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将为中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还将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

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1年第三、四季度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天链一号03星

北京时间7月25日23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3星”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天链一号03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其成功发射后,将实现“天链一号”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该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为中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还将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航天专家介绍说,“天链一号”01星、02星两颗中继卫星组网运行以来,先后参加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并发挥出重要作用。任务过程中,中继卫星发挥高码速率、高动态、高轨道覆盖率的优势,提升了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和数据传输能力,增强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实施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了稳妥高效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天链一号03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该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6次航天飞行。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阅读:

/view/1552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