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少年巴比伦》是向国强执导的首部电影处女作,并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第一电影奖”。这是一部关于90年代青少年悼念的作品。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文本价值,是它所镌刻的时代烙印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在内核中的表达。

导演试图通过这个小镇年轻人的成长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然而,这个“巴比伦男孩”的成长过程太阳光灿烂的马立克小军了!

年轻的巴比伦

年轻的马晓军

《小巴比伦》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虚构的工业城市“代城”。在这个城市,一个巨大的代成糖精厂矗立在市区。“这个城市是一个工厂”。青年路小巷(董子健饰)浑浑噩噩。他是个傻逼,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在哪里。他以为他会像许多戴城的年轻人一样在这个工厂里变老,但他也在这个城市里腐烂了。

▲电影中虚构的城市“岱城”以苏州为原型。

电影的故事伴随着工厂的回忆在路上。《大路小路》的命运轨迹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小镇青年的生活轨迹。从技校毕业后,他们被父母安排进入工厂车间,与一位名叫“牛”(尚)的师傅混在一起,他没有学到任何技能。

工厂就像一座监狱,监狱的墙壁隔绝了年轻人的理想和现实。

路小路在工厂里游手好闲,在锁匠班里,他除了拧螺丝什么都不会;在电工课上,你只能换灯泡。他对未来没有任何计划和准备,他的生活就像他父亲为了安置道路而送给机关领导人的乌龟一样毫无生气。即使我一开始想去化工职业学院,那也只是一个比较悠闲的混日子的部门。

对于一个20岁的路巷人来说,进入工厂是正式步入社会的一步。在工厂里,他开始有了从男孩到男人的真实生活体验,而这种成长和成熟的体验根植于性启蒙。直到有一天,陆晓路遇到了一位名叫白兰(孟莉饰)的工厂医生,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从青少年到青春之路的所有成长都与女性有关,地震时意外看到的女性裸体让她感到震惊。车间里有着各种习俗的女工Asao让她好奇又痴迷;车间主任的女儿“牛王默”夺走了他的初吻;并且真的遇到了白兰,让他遇到了爱情。从男孩到男人的成熟源于这种永无止境的爱。

▲车身上的轮廓让小路感到好奇。

▲工厂里的诱惑

▲关于女性身体的暧昧与探索

▲痛苦的初吻

▲一夜白蓝春梦。

无论是厂二代毕厂长,还是保安队长王明,都因为白蓝事件与路巷产生矛盾和冲突,间接刺激了路巷的成长,包括保护女性的欲望,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她会因为昔日好友小噘嘴所受的侮辱而愤怒地殴打猥亵者。但最终,噘嘴受到了伤害,愤怒的道路最终没有阻止工厂吞噬人性,所以它选择逃离这个监狱。

▲在路中寻找白蓝。

在电影的结尾,陆晓路从工厂辞职去了上海,但他终究没有找到白兰。

女主角白兰的形象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颇为相似。她成熟迷人,与工厂的男性社会渐行渐远。她向往自由和更好的生活,所以离开小镇去上海是她必然的选择。白色和蓝色就像许多人平凡生活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沿路工厂里灰暗的生活。就像电影在张楚的姐姐中结束的那样:“我只是想让人们孤独和尴尬。面对面前的人群,我必须穿过去,而且要别致……”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明显受到了姜文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响。电影一开始,就以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剧本开始,该剧本赞扬了冯小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开场段落。此外,影片中选取的演员也明显有阳光的影子。饰演老师的演员童蕾曾在叶静执导的《青春年华》中扮演以冯小刚为原型的“冯裤子”,他的语气和风格与冯小刚颇为相似。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一条小路穿过栅栏。阳光下,小路在工厂的围栏上行走,但小心翼翼的行走状态就像马晓军在空洞的屋顶间穿行。

影片的最后,工厂烟囱被拆除的画面是结尾,这让人想起了《钢的琴》中被炸毁的烟囱。时代变了,工厂终于关门了,青年路的精神监狱也没了,但他又一次陷入了迷茫和困顿。

▲《钢的琴》结尾,烟囱倒塌,过去的时代烟消云散。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小说的作者内鲁是这部电影的编剧。电影改编时,做了很多剧情选择。关于白兰离开的原因,这位女友没有得到解释。在原著小说中,多年后,白兰陪同她的外国丈夫到中国出差,并遇到了陆晓路。她不想认出对方,并否认了“白兰”的头衔,但当她离开时,她打电话给陆晓路,告诉她她要离开,永远不会回来了。

从否认到默许,白兰的内心一定经历了复杂的斗争。她抛弃了过去,但最终留下了遗憾和担忧。电影删除了这个细节,但它削弱了原故事主线的完整性。所谓的“巴比伦”更像是一个隐喻,暗指青春时期的传奇和精神围城。

在影片中,导演用略带暗黄的色调来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对于生长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崔健、摇滚乐、录像厅、工厂综合体、国企改革、下岗潮和出海热潮构成了我们对90年代的记忆符号。巧合的是,关于90年代的记忆和失望一直是近年来国内新人特别关注的话题。

去年的《黑处有什么》借用了一个女孩的视角来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一起谋杀案背后的人性荒漠。在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中,导演张大磊用儿童的眼睛反思时代变迁背后的生活片段。这两部电影和《小巴比伦》正好构成了90年代的成长三部曲,这是一个从童年到青年、从无知到经历、到成年的过程。

▲90年代记忆三部曲

虽然这部电影的完成度有点弱,情节有点支离破碎和头重脚轻,甚至整个电影的主线都被删减偏离了,更像是一部70后青春片,但我仍然认为它是国产青春片中值得推荐的作品。

在阅读原著小说时,我偶然看到一篇书评说得很对:《年轻的巴比伦》的主题是:写这位歌手对过去的厌倦。

▲那个没有理想的青春也是值得纪念的。

我们怀念过去,但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所以我们多愁善感,所以我们回忆。

在那个阳光不够灿烂的年代,那个巴比伦少年不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吗?